时间:2025-02-15 15:15:02来源:界面新闻
主持人 | 潘文捷
文字整理 | 潘文捷
嘉宾 | 王钦 薛静
近些年来,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依据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然超过2.4亿,预计到2024年底,这一数字极有可能攀升至3亿。
年轻人不仅不结婚,而且不恋爱了。2024年,网易数读统计了知乎关于年轻人不恋爱的回答,人们不想恋爱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第二是懒得付出、怕麻烦,第三是担心三观、习惯不合。
情人节之际,界面文化邀请《“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作者、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王钦和《脂粉帝国: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薛静共同探讨这个现象:年轻人为什么不恋爱了?什么成为了恋爱的替代品?
01 我们正处于重新定义、更深体察爱情的过程之中界面文化: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说女性的单身是主动选择,男性的单身是遭动筛选。你们觉得男性不恋爱和女性不恋爱是一回事吗?
薛静:虽然这是新近几年流行的网络说法,但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刻板印象,甚至是隐形的暴力。说“女性单身是主动选择”,看似语带褒扬,觉得是因为女性自身财富的积累、智识的提高,甚至是个人意愿的彰显,恋爱标准不断提高,宁缺毋滥。但真的如此吗?
前不久,有位读者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女性向网络小说开始走大女主的路线,讲女性如何从少女时代不断奋斗,实现人生目标。所有读者对于女性奋斗这件事情是深信不疑的,认为是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但会对大女主的结局产生分歧——有人觉得奋斗了这么长时间应该给她非常完美的结局,让她有幸福的家庭,有相知相守的伴侣;有人希望大女主独美,女性奋斗了这么长时间,不是为了重新穿上迪士尼公主裙,和王子过传统的婚姻生活;也有人觉得,大女主也不能完全断情绝爱,希望找一个小狼狗或者小奶狗来进行CP配对,在情感关系上也体现隐形的权力感。
上海,“最浪漫道路”甜爱路的两侧,由中外著名爱情诗篇组成的“爱情墙”,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奋斗之路很好找,但结局怎么办?对于成熟大女主,选择伴侣或者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标准具体由谁制定?看起来好像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原因非常多样化。有可能是深思熟虑后,物质与情感上能自给自足的单身。也有可能是自身很优秀,但基于传统男强女弱观念,希望找一个在权力上或者在地位上更优秀的伴侣而不可得,这样的单身又有遭动的成分,背后是很多社会规训。如果把所有的维度拍扁,看到单身就觉得自我意识导致,会掩盖很多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
说“男性的单身都是遭动筛选”,“筛选”带有某种优绩主义的标准,意味着你没有获得女性的青睐,是遭筛掉的对象。看起来是对男性说的难听话,但是有没有将女性视为某种成绩、某种猎物、某种标准?这也是隐形的暴力。很多男性选择单身、选择进入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也是出于成熟的判断。
互联网上男性和女性之间许多的语言暴力或者对抗,背后掩盖了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把那些社会空间以俏皮话的形式或一句论断的形式关闭掉了。如果更深入地分析,我们会发现,性别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本质,时代精神更迭、价值观分歧、阶层差异等等是更为深刻的原因。
薛静 受访者供图界面文化:如果不恋爱,人们用什么方式去满足情感需求?
薛静: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情感是一个必须项,但满足的方式非常多样。传统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结婚的方式来形成核心家庭。现在科技进步、网络发达,还有很多其他方式能够满足情感需求。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三次元社会中人和人情感的连接,还是虚拟世界中人和人情感的连接,只要能够抚慰当代人的内心,都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