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产业 > 文化 >

我们不是放弃了爱情,而是更深地体察爱情 | 情人节·圆桌(2)

时间:2025-02-15 15:15:02来源:界面新闻

情感很难以“真假”论之。在传统情感模式中,有很多东西附着于爱情上,比如物质。农耕时代需要有人做力气活、有人生育持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两个人结婚才能分房。而现在物质的条件不再是必需,独立个体也能养活自己,社会发展剥除了生存与物质依赖。接着,教育也剥除掉了某些精神上的依赖,人都能够通过教育获得对自己主体性的认知,“单身”变得可以想象。现在,追星体验、电子游戏,真实或虚拟偶像剥除掉了人对于情感关系比较表层的需求或者期待,以后可能还会把生育和爱情剥离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爱情这个对象,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掉,留到最后的,是除了恋爱和结婚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满足的东西,那个才是爱情的核心。在剥掉的过程之中,每剥掉一层,依靠这种关系而结合的伴侣就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相信爱情,反而人类社会处于对于爱情更深的体察和再次重新定义的过程之中。大家正在重新认识我们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进入恋爱关系或者婚姻家庭,这也有助于大家认知自己需要从对方、从这段关系中获得的是什么。 

02 恐惧的不是爱情,而是根本意义上的秩序不稳定

王钦:为什么年轻人不谈恋爱?我们今天这个题目有可能会被到某种历史主义的质疑:我们认为不谈恋爱的现象是一个问题,但这种怀疑本身是高度历史性的。

遭我们视为问题的这个现象,或许只是当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某种文化表征,正如忠贞的恋爱、激情的恋爱想象以及原子式的家庭结构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经批评过现在层出不穷的“找对象软件”。众所周知,这种软件事先让你把喜欢的异性的条件都填写好,在确保双方彼此已经有好感的前提下交流。也就是说,它将一切包含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偶然性提前排除在外,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巴迪欧说,这是一种对于爱的威胁,因为爱本然本身应该是偶然的、事件性的,是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爱应该将恋爱关系中的双方带到既有的社会规则之外。

我认为,不谈恋爱的年轻人恐惧的,或许不是爱情本身的不落实性、偶然性,而是所谓的“规则和秩序之外”。更进一步说,这里的问题或许不是人们对于越界偏离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恐惧——例如,因为谈恋爱没有办法好好学习——而是人们感到,所谓的日常规则和秩序本身,随时随地有可能分崩离析。比如,上司给你发一封信,从明天起别来工作了。一下子,房贷也好,订购的Apple Music也好,都无法承担了,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生活的疲惫,对于恋爱关系的责任的恐惧,财产分割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上性别对立衍生出来的各种矛盾——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来自对于这种根本意义上的秩序不稳定性的恐惧。根源性的恐惧和焦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候,年轻人不谈恋爱只不过是其中相对容易进行讨论的一个。当今这一恐惧的最佳症候表现为如下问题:我考上了公务员,我要和女朋友分手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薛静:确实是这样。老祖宗有一句话叫“饱暖思淫欲”,人在满足物质生存的状态之下,才能考虑更高层的精神的需求和共鸣。互联网社会,各阶层、各个角落的人都能彼此看到。生活水平高于平均线时,人们往往更乐于跟网友展示,连带着大家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标准也提高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饱暖线之下,不是“不饱暖”,而是“感觉不饱暖”。

如果社会一直高歌猛进、飞速发展、蛋糕越做越大还好,但稍微出现一定的波动——无论是健康方面的因素,还是经济进入到稍微迟缓发展的状态——人立刻就会觉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带来的是,无论是婚姻伴侣还是恋爱伴侣,与其说是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对象,大家恐惧地发现,好像有时候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审判者”。一旦丢了工作,我除了被到老板对我工作能力的质疑,还有伴侣对于要不要跟我继续过下去的质疑。大家不再相信一旦事业或健康被遇困境,伴侣立刻能够撑上。这种预判导致人们越来越难以进入婚姻或者恋爱,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方式维系比较松散的关系。


近期热点

我们不是放弃了爱情,而是更深地体察爱情 | 情人节·圆桌 02-15

颜怡颜悦:演自己想演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 | 进击的脱口秀 02-15

上瘾多快乐 | 编辑部聊天室 02-15

大S的双面人生 | 编辑部聊天室 02-15

10万份勋伯格的乐谱、信件等物件在洛杉矶山火中遭焚毁 | 文化 02-15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