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7 03:30:28来源:界面新闻
你知道吗?《三国志》《三国演义》中“三国”的说法,其实对三国之中的曹魏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为这些说法把东汉和西晋之间的这个时代处理为“三国”时代,而非“曹魏王朝”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曹魏王权正统性的否认。“三国”之说的背后,其实有着历史书写者的特定目的。
在《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一书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冲关注作为文本的“历史”和作为事实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他说,“后者一旦诉诸前者,就只能是带有特定目的的历史书写,而前者却是我们与后者之间唯一的桥梁。”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他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位遭“挟”的天子刘协,后来禅让给了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曹魏王朝给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将他的陵墓命名为“禅陵”。谥号和陵墓的名字都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以强调汉魏禅代的正当性。当人们念出“汉献帝”三字时,曹魏王朝的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再次得到了肯定。
历史上活生生的汉献帝是什么样?如今当我们翻阅史书,可以看到来自曹魏王朝立场的政治书写,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遭拿来作为汉魏交替正当性的论证;也可以看到士人精英主导书写的汉献帝,与前述史书写作保持距离,献帝形象也绝非傀儡;此外还有曹魏敌国书写的小道故事,借献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权的非正统……真实的献帝,已遭这些作品层层掩盖。
“每部作品都有特定的书写立场充盈其中,融易新媒体消息,背后则是作者作为历史参与者的特定时空经验。换言之,这些作品又何尝不能看成是作者带着献帝去经历的一场时空之旅呢?”在这次采访中,徐冲谈到了“汉贼”曹操、五胡十六国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形象或概念背后,有着历史书写怎样的特定立场和目的,以及普通读者在阅读历史时、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分辨和思考。
01 记述角度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包含特定的目的界面文化:要如何理解《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这个书名?
徐冲:这本来是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我觉得可以作为全书的一个思路提示。我们从当下出发,要想去接近“献帝”,本身是很困难的。我在《自序》的结尾引用了一段书中的文字,写献帝当年在曹阳亭逃脱追兵、狼狈渡河的场景。那段描写出自亲历者刘艾建安年间写的《献帝纪》,当时觉得是比后世材料更为接近真实历史的。结果老友游逸飞兄告知,其中最具现场感的描写“船上人以刃栎断其指,舟中之指可掬”(注:是指逃跑的时候先上船的急着要走,后来的抓住船不让走,于是船上的人一通乱砍,船上遭砍断的手指多得可以捧起来),居然是化用了《左传·宣公十二年》书写晋楚邲之战的典故。2019年底我在写那段文字时,脑中回荡的是刚看过的美剧《权力的游戏》S5E8《艰难屯之战》结尾琼恩·雪诺带领守夜人孤舟离岸、回望异鬼军团的场景,不过大概没有人读出来吧。
根本上说,重返真实的过去看到鲜活历史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回望过去,就一定会有书写者、叙述者以及我们作为观者的滤镜在内,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也包括了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我把这个叫作“风景”。滤镜变形到什么程度,我们又能意识到滤镜变形到什么程度,都是可以讨论的。
历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共通的规则,让我们能够在区分材料层次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近真相一点。但我想,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于历史资源的利用,也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在《自序》结尾说:“风景”无处不在,且听风吟吧。
界面文化:书名中的“历史书写”是你一直以来关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