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产业 > 文化 >

三国时期没那么特殊,曹操没那么坏,诸葛亮也没那么神奇 | 专访(4)

时间:2024-04-27 03:30:28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文化:在书中你谈到,北魏对之前政权用“五胡十六国”进行称呼,意味着对他们自我定位的否定。为什么曹魏的形象经历过变化,五胡十六国的形象没有过翻转呢?

徐冲: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地把“五胡十六国”作为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固定指称了。但事实上“五胡”和“十六国”都是否定性概念,是带有特定的历史书写目的和意识形态功能的词汇。

“五胡”概念更早,大体成型于四、五世纪之交,是来自东晋南朝一方对华北敌对政权的贬称。这大体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在和东晋对峙的百年里,华北确实先后存在过五六个相当强盛的王朝,其中后赵和前秦还一度完成过华北统一,历史地位很高。建康一方虽然强调它们是僭伪政权,但也承认这种历史地位。

“十六国”来自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制造出来的概念。这种说法否定了之前“五胡”王朝的正统地位,把这些曾经占据中原、称皇帝称天子的“天下国家”和割据地方的边缘小政权一锅炖,统称为“十六国”。希望制造的印象就是,之前的历史正统是西晋,分裂后变成了十六国时代,混战百年,最后由我大魏来承接西晋的天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十六国春秋辑补》
中华书局 2020-03

因此,这两个概念来源不同,达到的意识形态目的也不同,但相同之处就在于都不是“五胡”或者“十六国”自我立场的书写,尤其对“五胡”王朝的地位是严重的贬低和失真。不幸的是,我们最后继承的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历史认识。

主要问题在于“五胡”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者进行足够的历史书写。北魏最后统一了华北,特别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完成了自身的正统化。北魏对于之前这段历史的书写非常重视,显然也是非常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再之后接替南北朝的唐王朝是巨大而成功的帝国。唐代关于五胡十六国的书写,大体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以降的成果和立场,体现为唐修《晋书》的三十卷《载记》。经此一役之后,“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形象大概就不可翻转了。

界面文化:大家接受北魏的说法,或者对北魏印象比较好,是不是因为他们比五胡十六国更积极地接受汉化的结果?

徐冲:这是一个很传统的印象,也是过去主流的关于五胡和北魏对比的思路,认为五胡没有实现华北的统一,但北魏能够完成,是因为北魏是一个比五胡更加接受“汉化”从而更加“文明”的政权。但事实上,近30年来的北朝史研究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与五胡相比,北魏才是那个游牧性、内亚性更强的群体。

站在华夏文明的立场来看,如果说五胡是站在门口,那北魏就是站在门外好远的野地里的陌生人。五胡是立足中原的“天下国家”,以汉晋以来的中原腹地为中心立国,但北魏和赫连夏的都城都在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华夏世界的边缘。

夸张地说,如果以汉晋文明为尺度,北魏能完成统一并不是因为它“文明”,反而是因为它“野蛮”。以代北为中心的拓跋人融合当时草原游牧世界和华北农耕定居世界两种文明资源的能力非常之强,也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果站在更宽广的文明进程里,北魏的历史地位应该是相当高的。不过,后来北魏自己又迁都到洛阳去,希望继承西晋正统,就把自己写得好像是一个汉晋文明的正统继承者,把“五胡”写成野蛮人,是西晋天下分崩离析的罪人。这里面的历史因缘有点复杂,经历了好几次翻转。


近期热点

三国时期没那么特殊,曹操没那么坏,诸葛亮也没那么神奇 | 专 04-27

戴锦华对谈许鞍华:女性主义要从检讨自己开始,而非不假思索 04-27

让罪犯讨人喜爱:作家海史密斯谈《天才雷普利》背后的故事 04-27

余华对谈库斯图里卡:了解一个人的人性要看他最脆弱的部分 04-27

对“虐猫”的愤慨,是为动物争取正义的第一步 04-27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