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31 10:55:02来源: 中国证券报
近期,股市升温带动含权理财产品表现亮眼,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飙升至36.5%,引发市场关注,理财公司也借机开展推介活动。然而,就整个理财行业而言,含权理财产品仍然相对小众,截至今年6月末,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合计占比不足3%。
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在进行权益投资时,常受客户风险偏好低、缺乏全方位管理手段等因素制约,未来可通过拓展高风险偏好客群、打造具有理财特色的权益类产品等方式,推动理财权益投资发展。
理财公司热推含权产品
随着股市交投回暖,多款含权理财产品展现出不俗的业绩。如“华夏理财天工14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达36.5%。该产品今年5月17日成立,为遭动指数型理财产品,跟踪上证50指数。“招银理财招卓价值精选”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到26.28%,该产品成立于2023年5月30日。
部分此前业绩表现欠佳的产品近期也出现“大逆转”。例如,光大理财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和“阳光红新能源主题A”,这两款产品分别于2020年10月15日和2022年1月18日成立,虽然成立以来净值涨跌幅分别为-21.66%和-47.49%,但近一个月净值涨跌幅却分别达到20.45%和13.98%。
随着权益市场升温,不少理财公司开始积极推介含权理财产品。例如,中邮理财近期在其公众号的文章中写道:“A股阴晴难测?给您稳中求进的入市好选择”,重点推荐旗下产品“鸿鑫日开1号(红利科技轮动策略)”。该产品为PR3风险等级偏股混合类理财产品,成立于2024年7月11日,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5.24%。北银理财近期的宣传语是:“权益市场向好,鑫益盈金1号为您捕捉长期收益”,重点推荐旗下产品“京华远见鑫益盈金1号”。该产品成立于2018年10月11日。据介绍,虽然其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但会配置少量权益类资产,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4.33%,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22.4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多只含权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亮眼,甚至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也颇为可观,但部分产品成立时间不足半年,尚未经历牛熊市转换的长期考验,业绩可持续性存疑。对于投资者而言,应保持理性,避免因短期的高收益诱惑而盲目投资。
此外,权益类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整体较小。据中国理财网等平台发布的数据,目前市场存续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共有36只,大部分产品存续规模在1亿元以下,还有多只产品存续规模不足1千万元。业内人士表示,不同规模的理财产品,管理难度和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可行性都存在显著差异。究竟而言,管理难度通常与产品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高。
难改小众属性
尽管近期含权理财产品颇受关注,但其存续规模占比较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仅为0.0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0.25%;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0.78万亿元,占比2.73%。
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蒲延杰表示,理财资金的权益投资对象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等,银行理财产品权益投资比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尽管配置灵活、范围较广,但是当前银行理财在进行权益投资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客户风险偏好较低、缺乏全方位管理手段等。
“资产管理业务属于‘两头在外’业务,一头是投资者,一头是资产,理财公司的核心任务在于有效获取资产并满足投资者需求。”北方地区某股份行理财公司固收部总经理说。在投资者方面,理财客户尚未适应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这需要股票市场呈现“慢牛”格局,让投资者逐渐意识到权益类理财产品是实现财富增值的有效工具;在资产方面,虽然理财公司可投资范围较广,但很多业务受到限制,比如股票市场剧烈波动时,一些机构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避险,而理财公司目前尚不具备开展这一业务的资格。
“从我行客户的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投资者占比超六成,这一群体展现出极低的风险偏好,他们追求的并非高收益,而是稳收益。鉴于这样的客户特征,我们难以涉足权益投资领域,融易新媒体消息,即便是投资二级债基也会受到较大限制。”北方地区某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东部地区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产品管理部主管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业内已达成共识,即银行理财应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并不期望获取高额利润,首要任务是确保不亏损。因为客户行为对投资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旦产品破净,投资者可能会举报。所以入市堵点主要还是理财客户对产品净值回撤的容忍度较低,这一问题需要时间逐步解决。”针对权益投研能力问题,该理财人士认为,这并非主要障碍。尽管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和市场经验相较公募基金有差距,但多数理财公司已通过与公募基金进行合作来弥补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