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4 10:50:03来源:互联网
争相涌现的国产大模型,特别是科技大厂基于投入、算力、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自主大模型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可能性。
事实上,BTA、华为等大厂在该领域早有研发,并非新入局者。之所以在ChatGPT“教育全社会”前“隐而不发”,一是各家的核心业务不同,AI研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二是正如阿里云周靖人所言,在ChatGPT出现前讲“预训练大模型”,没有人会感兴趣。
当下,有人在琢磨如何快速推出自己的国产大模型抢占市场,也有人在以算力为代表的底层基础设施层发力。更有人直言,相比于“神仙打架”,更关心国产大模型怎么落地应用,看看这个先进生产力工具究竟如何改变产业与生活方式,以及能否实现超越,由追随到引领?
关于“与OpenAI差距”的讨论也从未停止,如李彦宏的“2、3个月”,王小川的“不会低于两年”,时间定义虽不同,但均表明了其并没有领先到难以追赶的程度。
大戏,才刚刚启幕。
01、“iPhone时刻”与增量市场“超越”不是伪命题,在中美科技竞争、市场隔离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产业需要自己的“iPhone时刻”。
人工智能则是最有希望诞生这一时刻的领域:在过去十余年间,AI进步由中美主导,投入也最巨大,因此机会主要也在中美之间。
Open AI的成功,无疑强化了这一观点,并给所有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了一剂强心针,照着这个路径去做生成式AI,是能够走通的——这样即能保证“革命性技术”诞生时离其最近,也能率先进入“增量”市场。
这是在科技行业低迷的当下,一个难得的增量空间。如果能取得先发优势,就有可能开辟巨大的新市场,或给已有业务,如云计算、电商、游戏、社交、搜索乃至B端的千行百业加上“放大器”。
大模型不仅是聊天软件,更是生产力工具,已是共识。
在阿里云峰会上,张勇称所有产品未来都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进行全面改造;刘炽平在腾讯财报会上强调,生成式AI可成为已有业务的 “倍增器”,也可帮助开拓新增长线;任正非更是认为,融易新媒体,ChatGPT 把计算、管道流量撑大,华为产品就有了机会。
其中的逻辑是,AI是数字化时代的“操作系统”,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OS和安卓,加速促进了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下一次重塑,带来更大空间的新领域,而大模型是整个AI产业链中,核心中的核心。
从长远看,如果不能取得先机,未来就有可能会影响现有的整个商业模式,甚至被颠覆。
如周鸿祎在4月21日发出内部信,要求360全员拥抱人工智能,称“已领先一个身位”。近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内“搜索引擎百度市占率60%,公司30%”,强调“在战略上对标微软,搜索上践行必应”,改写格局的企图心强烈。
百度反应更为激进,做出了全球第一个对标ChatGPT的文心一言。另据晚点财经报道,在文心一言内测前,李彦宏每晚和项目团队开会,他们为筹备产品甚至一度睡在公司。
中信建投的一份“会议纪要”也显示,过去几个月他们调研了很多一线互联网公司,得到一个非常一致的结论:这次是全面的一把手工程,不管是BAT还是字节、华为,均是创始人亲自督战,对大模型团队全力支持。上一次出现如此情景,还是2009年移动互联网来临的时候。
中信建投因此认为:未来6-12个月的AI行业会很卷,但也很精彩,各家模型的登场才刚刚开始。
但仅是“开始”,当下国内大模型超过万亿参数的,就有阿里的M6、腾讯的混元、智源研究院的悟道2.0,华为的盘古Σ,千亿以上的也有近十个。
从发布时间看,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一线科技大厂,在ChatGPT热潮前均已推出过大模型。
百度的ERNIE 1.0于2019年推出,即后来的文心大模型,目前更新到 3.0 版本;阿里在2021年发布语言大模型 AliceMind和多模态大模型 M6,去年9月合并为通义大模型。
腾讯在2022年6月发布混元大模型,目前更新至 2.0 版本。微信去年 10 月也发布了大模型 WeML;华为盘古大模型于2021年4月发布,后续发布了NLP、CV、多模态等多个大模型。
这些都说明,中国科技企业有技术和能力推动一场大模型的变局,当然,差距和阻力也依然客观存在。
02、国产大模型需要“新想法”李彦宏在文心一言发布后曾说,百度有信心在综合能力上,迅速追上甚至超过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