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6 03:52:27来源:互联网
不算练手,吴向东真正开始做白酒,是在1998年。
那一年,他创立金六福,成为五粮液的贴牌销售商。
那是个特别的年份,改开20年后的中国,行至一个水湍流急的分岔口。
亚洲金融危机、国企下岗、民企批量倒闭、商业银行不良率高达30%、人民币有效汇率一年升值20%、消费增速直接从之前的20%下降到6%......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历史同一页,而一场特大洪灾,又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沉重。
无数人就此谢幕,但在灰暗的天空下,一个个顽强、倔强的种子,正躁动不安地想要穿透坚硬的土层,萌芽生长。
只是极端困难的经商环境,必定催生极不寻常的生存法则,生长于斯的商人们,往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吴向东,就是日后白酒圈的搅局者。
在他之前,传统酒业要想破局,大多只能靠兢兢业业酿酒,小心翼翼高端化。
而当他将资本运作技法带入白酒圈之后,市场才惊觉,原来白酒的发展可以比想象中广阔且“花式”。
对不再适合高端化的品牌,他用完即弃,就像资本市场无数的“壳”;
他深谙资本之道,酿好酒,不如讲好故事;
他善于笼络人心,旗帜之下,拥趸无数。
这样的吴向东是复杂的,他既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实业家,也更不是一个玩弄财技的资本大鳄。
处于两者之间的他,相比起“白酒教父”,似乎更适合做这个行业的首富。
扔掉用坏的壳
1998年,即将30岁的吴向东,在引入五粮液旗下“川酒王”入湘的实验上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决定干票大的。
当时的酒厂基本都是国营,民间资本要想入局分蛋糕,走不得寻常路。
他将目光投向了真正的白酒王者——刚刚上市,风头无二的五粮液。
彼时的掌门人王国春为了快速扩张,正准备尝试贴牌销售,(详见我们此前的文章《五粮液:如果能重来,不会有茅台》),一个要渠道一个要货源,两人一拍即合。
在时任新华联董事长的姐夫帮助下,吴向东创立了金六福,还依据五粮液的不同酒质,将产品划分为不同星级,价格从十多元到数百元不等,面向不同的消费层级。
毫不夸张地说,金六福就是当时五粮液最大的二道贩子。
三年后,白酒迎来黄金十年之际,金六福的年销售额也达到了十亿元,成为当年白酒市场最大的一匹黑马。与此同时,五粮液的营收、净利与市值都是茅台的二到三倍,当时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五粮液排名第四,而茅台落榜。
怎么看,这都是绝对的双赢,赚得盆满钵满的吴向东,从此与五粮液更加亦步亦趋。
但给人打工始终不比自己当老板。2005年,吴向东在四川邛崃建厂“单飞”,借助邛崃白曲历史悠久的酿造工艺,金六福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实现了一次跃升。
只是要想快速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光靠产品是不够的。
于是吴向东抄起了五粮液的作业,开放了贴牌,一时间也引来拥趸无数。
但繁花锦簇背后,吴向东正将自己逼上悬崖。
一个问题:对酒企来说,贴牌具体算不算一件好事?
五粮液定会惆怅地遥望白酒老大的位置,咬牙切齿地回答当然不算。
因为对高端品牌而言,品牌价值是它的命门,贴牌意味着用品牌换取市场,还有可能失去对终端的价格和质量的管控,这买卖极不划算。
但贴牌本身是个中性的事情,因为对本就靠量取胜的低端品牌而言,贴牌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特质,简直就像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吴向东蓝图里的金六福,具体属于什么档次?
结果主义的看,在吴向东如今的资本版图里,金六福瞄准的是中低端市场,但这具体是主动选择,还是遭动妥协的结果?我们也许能从当年吴向东为金六福做的一系列谋划中窥见谜底。
年岁稍长的朋友一定记得,当年电视上总有一个穿着唐装的老外,用蹩脚的中文,面带微笑地说出“金六福——中国人的福酒”。
他是2001年带领中国国足杀入世界杯的“神奇教练”米卢,无数中国男人心目中的英雄。
金六福是当年唯一一个请米卢打的白酒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投放都是第一位,由此带来的效果,是“福酒”之名深入中国人心中。
单飞之后,吴向东也是下了血本。
他围绕北纬三十度线这一黄金产区,考察了九个省二十余个白酒产区,最终才在群雄割据的四川,盘下了邛崃这块地。
但邛崃白曲只能纯手工制作,产能上不去,产业就无从谈起。他找来了邛崃白曲的传承人,耗时5年,花费无数人力物力,才终于复刻出满意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