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8 19:39:33来源: 中国证券报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投放普惠贷款,资质好、所属行业好的小微企业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根本不需要找贷款中介做业务,凡是找贷款中介做业务的借款人基本都是遭银行拒之门外的。”上述资深贷款经理说。
出于对资产质量的考虑,抵押类贷款成为部分银行与中介机构合作的主要品种。“抵押经营贷款有房产等抵押物,即便银行最终无法收回贷款,还有抵押物可以变卖,只要抵押物是真实的,我们乐于与贷款中介合作。”上述普惠金融部贷款经理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贷款中介违规操作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第一,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银行的基层业务部门及客户经理希望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第二,金融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收费等不尽了解,寄望通过贷款中介获取贷款,或者对不良贷款中介的各种骗术缺乏识别能力。第三,贷款中介行为比较隐蔽,如果借款人不配合,较难遭查办。此外,融易新媒体消息,监管制度方面还存在空白。
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
记者了解到,办理空壳公司申请普惠贷款的相关机构及个人,除违反业务合规性要求外,还存在被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告诉记者:“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蒙骗银行审核的行为涉嫌骗贷,一经查办,借款人及相关机构会遭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涉及骗贷行为的机构和借款人,监管机构可能对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等。此外,借款人发生骗贷行为还可能遭追究民事责任。比如,相关行为遭银行发现后,银行可能解除贷款合同,要求其提前偿还贷款,并追究违约责任等。”
在信息安全方面,个人隐私信息遭获取,面临信息泄露风险。在贷款中介办理贷款业务时,以评估客户个人信用情况为由,获取借款人的身份证、房产证、银行账户、资产状况、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等诸多隐私信息。这些精准度高的优质信息资源对部分贷款中介来说是一笔“富矿”,他们在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牟取不法利益,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业内人士表示,普惠贷款是利好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项贷款,必须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银行从贷款中介处获得客源,归根到底是信贷供需双方的匹配问题。普惠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市场仍然存在小微企业“喊渴”、银行“喊难”的矛盾局面。
日前,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10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在企业端,完整了解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帮扶,切实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在银行端,疏通信息传递和资金传导的堵点和卡点。希望依法合规经营、有真实的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都能通过这项机制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董希淼认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实现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等目标,有助于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同时,该融资协调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有利于减小贷款中介的操作空间。
此外,对于贷款中介及相关机构的非法行为,王玉臣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贷款中介和借款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骗贷行为;贷款中介和借款人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骗贷行为的法律后果和危害,尤其是借款人更要有清醒和理智的认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完善贷款审核机制,加大对贷款用途和贷款资料的审核力度,防止发生骗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