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产业 > 文化 >

骂ta你内疚了吗?从“内疚粉”一窥明星与普通人的网络人生 | 编辑部聊天室(3)

时间:2024-06-20 00:19:16来源:界面新闻

但是这样极端的语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好好说话的讨论空间几乎消失了。文学研究学者赵园有一篇文章叫《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讲述明代文人和普通民众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相互攻击的现象:人人都“戾气填胸,怨言溢口;有闻则起,有言必争”。赵园认为,这一状况不仅损害了士人的精神,缩小了士人和小人的区别,更加重要的是,一种残酷、冷漠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苛刻成为了明代士人的集体特征,“总能从士人的夸张姿态,看出压抑下的紧张,生存的缺少余裕,进而戾气弥漫,苛刻是不容易遭觉察的病。”

徐鲁青:这种苛刻会遭媒介平台放得很大,因为现在在网上随便说一句话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心理负担。我记得之前采访过一个人,他有点像一个民间学者,自己会钻研一些历史方面的内容。有一次他发现,当时一位很有名的历史学者的书中有很多低级错误,于是他就在网上把这些错误指出来了,我最开始在网上读他的文字和评论的时候,会觉得他这个人非常刻薄,但是后来我打电话给他,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比他的文字要柔和很多的人。可能很多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没有办法苛刻,或者很难对人做出要求,而在网能够更轻松地表达情绪。

尹清露: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觉得自己积怨已久,但他又不好对身边的人发作,所以只能对网上不认识的人发作,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原因。谈到苛刻与否,我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都知道,网络评论区一言不合就开始互骂,有一些人就会自主地去引导发言的方向。比如我就试过,有一次我跟一个陌生网友在评论区已经快要骂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让他稍微柔和一点?于是我就换了一个语气比较好的说法,对面那个人的态度突然也变好了,我会觉得我或许成功阻止了一场网络骂战的发生。所以其实你没有这么苛刻的话,对方回过来的反应也没有这么苛刻。

还有一些人会在对方发“你去死”这类暴力言论时回一个“我爱你”来结束这场论战,好像还挺有用的,因为对方也很难对“我爱你”说出非常苛刻的话语。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在分享很可爱的东西,下面有人就开始挑剔他,这个人就回他说“你也很可爱哦”,对方回了一句“好吧”就走了。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微博、小红书平台上的帖子,这些帖子的舆论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那些高赞评论的走向,原本没有价值判断的帖子可能会遭关键的高赞评论贴上标签,成为遭骂或遭夸奖的对象,没有中间项。 

潘文捷:刚才鲁青讲到,在网上说话很极端的人,现实生活中可能非常温和。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似乎只能通过极端的语言才能让自己的想法遭关注,温和地说话,观点很难遭看到,非常极端地发声,观点才可能遭别人get到百分之七八十。

董子琪:极端话语讲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把声音放大吗,我的内容又没有改变,我希望大家能够听到我的声音但我想强调一点:夸张的讽刺当然可以是一种手段,但运用得过多的话,它与现实的联系、对现实的洞察是会失灵的。

鲁迅在《夏三虫》中用苍蝇、蚊子、跳蚤分别讽刺三类文人,跳蚤比蚊子好,因为跳蚤吸食人血是因为饥饿,吸了就吸了,不会像蚊子一样四处嗡嗡嗡惹人烦。有一类文人就像鲁迅眼中的“蚊子”,明明干了龌龊的事情,但是还要满口仁义道德。之前听过学者赞颂这篇构思巧妙,但是我觉得这个比喻是有问题的,因为与事实脱节——如果真的遭跳蚤叮到,许多人会有很严重的过敏反应的,起泡流脓,痛痒难当。在这个讽刺中,“意识”与“事实”是脱离的,想要说的道理超过了事实本身。


近期热点

骂ta你内疚了吗?从“内疚粉”一窥明星与普通人的网络人生 06-20

【专访】钱永祥:我们从小到大,学的就是让人心变硬 06-19

作家陈丹燕:上海的时间线是未来和过去并存的 06-19

历史学家王汎森:智者亦逃不出时代里那些荒唐无稽的风 06-19

导演董润年: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为了“拉平所有人 06-19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