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6 03:53:28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王勇
“2024年一季度设备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4月初,深圳博辉特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辉特)董事长孙勇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博辉特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智能工厂装备制造商,从最初布局消费电子,逐步发展到半导体、锂电、氢能和智能汽车装备领域。“在细分行业爆发的前3-5年,我们会主动介入并寻找战略客户的标杆项目。”孙勇称。
氢能就是这家公司当下瞄准的赛道。
在氢能产业风口背后,氢能设备商大多处于“不显山不露水”的状况。但作为产业落地项目的前置环节,设备商对产业往往更具敏感度和预见性。
申万宏源研究指出,设备将成为氢能发展的优先受益方,通过政策推动及规模效应实现设备降本,从而降低氢价与氢能车辆的成本,是实现氢能产业爆发的关键。
相较于已经度过了“百家争鸣”阶段的锂电产业,氢能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一位氢能气体公司高管李帆(化名)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多年前其所在公司已注意到了这两个产业,当时顶层设计也处于选择的路口。“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显然锂电产业发展难度更低、势头更好,已做到了全球领先。”
在设备环节,锂电产业已经经历了起步依赖、快速增长、整合集中的阶段。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1998年,中国锂电装备制造行业开始起步,但早期进口依赖严重;直到2013年,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30%,锂电设备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
2018年后,锂电设备行业加速整合,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直到去年,中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也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这或许也是氢能及设备环节所要经历的历程。
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机遇期,特别是在制氢环节已正处于即将爆发的阶段。”孙勇称。
在亿华通(02402.SZ)、国鸿氢能等一众以电解槽制氢、燃料电池系统业务为主的企业之外,类似博辉特等专注在氢能设备领域的企业,已经率先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盈利,成为了隐藏在氢能产业明面之下的“隐形盈利军”。
隐形“盈利军”明面上的氢能特别是绿氢产业,仍然带着“亏损”标签。从已上市和拟IPO企业报表看,氢能源企业处于集体负重状态,大多出现连年亏损。
以实现A+H两地上市的亿华通为例,其是国内燃料电池系统龙头企业,专注于设计、开发和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电堆,产品主要面向商用车领域,如客车和货车。
这家为称为“中国氢能第一股”的公司,自2020年登陆上交所以来,处于连年亏损状态,且亏损幅度持续扩大,2020-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亏损2252.36万元、1.62亿元、1.66亿元和2.43亿元。
国鸿氢能、国富氢能、捷氢科技等一众氢能企业也均未能逃脱氢能业务亏损的漩涡,整体呈现连年亏损且有扩大趋势。
这也是新兴产业的前期发展阶段的规律。“特别是对于终端企业而言,产品技术成熟度不够,商业化模式尚未完善,应用场景有限,未达到规模化生产造成成本也居高不下,”孙勇表示。
部分企业净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报及招股书上述企业涉及的业务,普遍集中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和制氢设备方面。这些上市企业业绩表现不佳,但并不意味着全产业链都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