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21:30:02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两则高校与地方开展合作的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山东省潍坊市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二是黑龙江省绥棱县与东北农业大学联手建设大豆选育等多个先进农业示范区。两项合作均旨在推动地方和高校联手在科研、人才、产业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校地合作不是新鲜事。此前,一批合作早已结出硕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鲲鹏计划”与安徽多地开展合作,按照“地方出资、学校配套、共同管理、定向转化”模式,力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仅芜湖一地2022年就吸纳中科大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成交额达3160.3万元,同比增长300.21%。中国农业大学将校地合作不断延伸,在24个省区市建起139个“科技小院”,引进创新284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技术面积累计达5.66亿亩,增收节支累计达700多亿元。随着近年来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日益紧密,校地合作已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的背后,是校地合作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从合作领域上看,从最初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逐步拓展到共建产业园区等经济合作,到参与政策研究制定,再到联手推动文化、民生进步发展等领域。从合作机制和模式上看,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服务平台到项目对接等逐步加深,为校地合作取得成果提供坚实保障。比如,一批创新创业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模式不断推出,实现校地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优势互补。
校地合作对于高校和地方是双赢。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与地方合作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也有利于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地方而言,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与当地的资金、市场、政策等资源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应该看到,当前校地合作在合作机制、资源匹配、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难点。例如,一些地区校地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合作效果一般。此外,还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合作机制,提高政策支持力度,融易新媒体消息,深入推进校地合作。
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校地合作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和地方找准合作切入点,实现精准对接。可积极推动地方与高校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如在共建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等领域不断创新拓展。还应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校地合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为此,应在合作中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助力企业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增添区域发展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