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2:25:01来源:经济日报
第二,统筹兼顾,将粮食产能提升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有机融合。合理布局玉米和大豆、水稻和油菜等竞争性作物,稳步提升饲料粮产能,增强粮食产业韧性,更好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
第三,依靠科技,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下大力气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难题,大力开发“减肥减药”绿色栽培技术,切实减少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
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是重要抓手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如何向耕地要产能?
张学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情报研究室主任):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综合供给能力,而且决定了供给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建设,明确指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并强调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逐步构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量的52.1%,能够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全国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宜机化改造后,大型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可以畅达田间地头,加快了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步伐。同时,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大幅提升,从全国每3年的平均受灾面积看,2019年至2021年的平均受灾面积比2010年至2012年降低44.7%。
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提升耕地质量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积极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和精准科学用药等举措,耕地质量明显提升。例如,黑龙江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123.5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其中,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每公斤36.2克;深松和秸秆翻埋地块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粮食稳产增效提质基础更加牢固。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壤保水保肥,避免土地污染,减少危险农药使用。内蒙古以高效节水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亩均增粮100公斤,亩均增收140元以上。目前该区已建成498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9%,支撑了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产能。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3273万亩,占水浇地总面积的38%,年节水可达33亿立方米,实现了粮食丰产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有效节约和降低生产成本,让项目区农民得到实惠。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般节水达到24%至30%、节电30%以上、节药19%以上、节肥13%以上。湖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可新增粮食产能100公斤左右,带动农民增收200元左右,成为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到2030年我国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基础保障。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诸多成效,但各地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质量参差不齐、投入标准偏低、管护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确保建设质量的机制举措。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水土条件、增产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积极引导村集体、种植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树立“品质为先、稳步推进”的考核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奖惩机制,加强对建设施工前期程序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监督审查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理评估,并将责任机制延伸至建成使用全过程的维护管理环节,切实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