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2:25:01来源:经济日报
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如何确保粮食生产结构与居民食物消费升级更加契合?
黄家章(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植物食物与营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呈现日益多元化特征。近十年来,人均原粮消费量从148.7公斤降到130.1公斤,降幅达12.5%。与此同时,人均肉类消费则从25.6公斤增长到29.5公斤,增幅15.2%;禽类从7.2公斤增长到10.8公斤,增幅50%;水产品从10.4公斤增长到13.6公斤,增幅30.7%;蛋类从8.2公斤增长到10.7公斤,增幅30.5%;奶类从11.7公斤增长到12.5公斤,增幅6.8%。从上述变动趋势看,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已由过去以粮食、蔬菜为主转变为粮食、蔬菜、肉类、奶类、水产品等多元化的食物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先后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在编制第四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进入营养健康新时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物供给提出新需求,食物消费发生新变化,个性化、定制化、功能化、营养化等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全谷物食品、低升糖指数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等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绿色低碳负责任消费逐渐成为新时尚,推动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和一二三产加速融合。
大食物观拓展了粮食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的供给决定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油、肉、糖、奶、水产品等重要农副产品则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升级需求。由此可见,大食物观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为目标的粮食安全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大食物观丰富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和方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首先,大食物观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根据各地水土气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其次,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再次,融易新媒体,强调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坚持生态优先,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农业与食物系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
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计划用12年时间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从结果来看,2012年即增产千亿斤,2015年增产2000亿斤,2022年增产3000亿斤,产能提升幅度和进度显著超过规划。但在粮食产能快速提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全国性稻谷、小麦和玉米相对过剩的状况,同时稻米、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负担。
当前,推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需立足资源禀赋和国情变化,以大食物观为指导,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目标,确保粮食生产结构与居民食物消费升级更加契合。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第一,优化结构,充分考虑中长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优化口粮品种结构,优先发展专用小麦、优质稻谷、鲜食玉米等主粮品种,着力发展杂粮杂豆,打造第三口粮,确保形成的粮食产能是有效的,避免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