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20:14:02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加快推行农业清洁生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走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什么意义?
尹昌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技术和科学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科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化学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业清洁生产是一种高效益的生产方式,既能预防农业污染,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安全农产品,并实现部分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出,“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清洁生产主要包含农业生产的两个领域,种植业和养殖业,其过程控制包括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三个环节。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结构单调、产品单一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行农业清洁生产,走提升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需要。农业水土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浪费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是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很大部分农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之传统农业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68。耕地资源日益稀缺,耕地质量总体偏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比2009年减少1.13亿亩,全国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全国各地耕地占补平衡问题频繁出现,2020年涉及违规违建占用耕地70.47万亩。同时,耕地中优等地和高等地面积较少,耕地部分质量要素和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农业清洁生产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节约资源、再生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物能投入,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是防治农业生产污染的需要。传统农业生产过分依赖现代化学合成物质投入,给农民收益及社会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威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化肥污染、秸秆污染、畜禽粪污污染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全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900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5200万吨。每公顷化肥施用强度从2002年的273.5千克增加到2021年的308.2千克,但化肥施用效率仍然处于中低水平,呈现高投入、中产出的特点。2019年全国畜禽粪污产生量30.5亿吨、农作物秸秆产生量8.7亿吨、农膜使用量246.5万吨。可见,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化肥用量和有机废弃物产生量基数过大,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仍然形势严峻。农业清洁生产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施用,使用绿色农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人类的危害,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增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要求,即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农业清洁生产的治理监督框架逐步趋于完善。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业清洁生产的主要目标,确定农业清洁生产发展方向,且开始建立和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的市场化机制,农业清洁生产的工作要求和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