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6 01:55:01来源:新媒体
前不久,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副首席执行长谢松辉对外透露:屈臣氏集团(下称“屈臣氏”)上市计划仍存在,但最终由屈臣氏董事局及管理层决定上市时间、地点、集资额等,并强调了屈臣氏业务整体表现继续良好。淡马锡正是屈臣氏的第二大股东,目前持股约25%。
早在十年前,屈臣氏便曾传出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拟在中国香港、英国伦敦两地上市,募集最多780亿港币,整体估值超过3000亿港币。但在同年,长江将屈臣氏25%的股权出售给了淡马锡,交易作价440亿港元,融易新媒体消息,上市计划也自此搁置。
时隔十余年,屈臣氏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估值和经营表现相较全盛时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屈臣氏若想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胜算大吗?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讲不出新故事:高速扩张后刹车 收益在去年低基数上进一步下滑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正式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然而,屈臣氏真正意义上发力内地市场,实则是从2004年开始的,此时内地零售市场进一步向外资零售开放,对外资企业放宽了分销或零售渠道,这也给屈臣氏带来了无限可能。
2010年,屈臣氏与中国商业地产两大巨头——万达集团、中粮置业强强联手,其店铺完整进驻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和大悦城,与国内最具实力的两大商业地产旗舰品牌实现同步扩张。借力地产巨头,屈臣氏进入高速扩张期,2011年公司内地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2014年突破2000家,2017年突破3000家。
此时的屈臣氏,凭借精准的市场与消费者定位、低价策略、明确清晰的主题式促销手段以及渠道优势等,迅速打开内地市场,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个人护理用品、美容、护肤商业业态的巨擘。
早在十年前,屈臣氏频频传出IPO传闻,但是未等来递交招股书,却等来了李嘉诚抛售资产。2024年3月,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宣布以440亿港元的价格购买屈臣氏24.95%的股份,交易反映出屈臣氏集团的估值为1770亿港元,市场此前估计屈臣氏价值约1900亿港元。此次股份出售后,屈臣氏的上市计划也搁置了。
上市计划搁置的同时,在经历过2004-2015这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之后,屈臣氏也迎来了其发展瓶颈,这也主要体现在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方面,如门店在激进扩张后出现批量闭店,中国区业绩出现滑坡登。
首先,门店扩张带动业绩增长开始行不通。2014-2019年,屈臣氏每年的开店数量都维持在300家以上,线下门店数量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从2020年起,屈臣氏线下门店数量增速显著放缓,2022年甚至还出现了较大规模闭店。2020年-2023,屈臣氏门店净增长数量分别为168家、64家、-343家、4家。
线下门店扩张失速甚至出现了较大规模闭店的同时,屈臣氏中国的业绩也开始出现了大的滑坡,其中2020年和2022年公司业绩下滑较为显著。其中,2020年营业收益和EBIT分别下降19%、48%,2022年营业收益和EBITDA分别下降23%、85%。
在去年的低业绩基准上,2023年屈臣氏中国的业绩表现依旧难容乐观,收益进一步下滑4%至164.53亿港元,EBIT在去年大幅下滑85%基准之上同比增长33%至3.48亿港元,但从EBIT的规模来看,已不及2019年的十分之一。
海外市场扩张带来的增长是否可持续?这可否成为此次IPO新故事?
近日,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副首席执行长谢松辉对外透露:屈臣氏集团(下称“屈臣氏”)上市计划仍存在,但最终由屈臣氏董事局及管理层决定上市时间、地点、集资额等。这又让屈臣氏回到了投资市场的聚光灯之下,但就像我们上一节所讲的,屈臣氏在中国区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能否靠其他市场的增长逆风翻盘,重获资本市场偏爱呢?我们认为这还是比较难的。
通过2023年全年业绩状况,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的收益总额同比下降6%,但是除中国外亚洲保健及美容产品收益总额呈增长状,2023年同比增长15%,欧洲保健及美容产品收益总额同比增长15%。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