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8:49:39来源:新媒体
文丨消费最前线 罗弋
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撤柜风波,今年SK-II还在继续缩减营业专柜。前段时间,上海多家商场再度撤下SK-II柜台,公开数据显示,此前上海SK-II专柜数为18家,目前仅剩10家正常营业。
SK-II的黯淡,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日化巨头宝洁,恐怕又要失去一员悍将。
这几年,庞大的宝洁家族逐渐在变小。2022年12月,宝洁旗下高端护肤品牌Snowberry关闭了天猫官方旗舰店;去年4月份,宝洁关停进入中国仅2年的高端美容仪品牌OPTE。9月份,First Aid Beauty宣布关闭天猫官方旗舰店,抖音平台旗舰店商品接着清空。
2024年,有消息爆出宝洁计划出售沙宣中国业务,就连旗下美妆王牌SK-II也辉煌不再。宝洁一向弃子成风,回望过去,宝洁曾在2014年无情剥离了旗下90-100个非核心品牌;2017年,又再度砍掉100个品牌。
可舍小容易,舍大难。面对SK-II的突然失速,宝洁也只能默默叹息,选择忍受。
“日化大王”做不了美妆生意2023年全年,SK-II的销量下滑严重。数据显示,SK-II线上销量在去年同比下滑了5.8%,位列中国化妆品市场第6,在淘系平台,其市场份额更是跌至第10名。这让原本美妆板块增收不顺的宝洁更加焦虑。
宝洁的美妆业务增速放缓大概要追溯到2018财年,2022财年更是低于集团平均增速,一度在集团五大主业务中位列倒数第二,增速仅为2%。2024财年第一季度,宝洁美容板块的增速更是沦为倒数第一。
做不好美妆生意,对宝洁而言,一直是块难以疗愈的心病。
这几年,宝洁在美妆市场的步伐明显更慢了,特别是在大中华地区。层出不穷的国货消费大潮或许是宝洁巨头效应消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去年,得益于李佳琦的眉笔风波,国货开始排队在消费者眼前出圈。
2023年,国内美妆市场中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50.4%,第一次超过了外资品牌。去年双十一,珀莱雅在天猫重回销售第一,距上次本土美妆登榜已经过去整整五年。宝洁也因为市场上突然爆发的国货消费情怀,一再遭消费者刻意忽略。
但这未必是宝洁美妆业务下滑的根本。毕竟对于整个国产美妆行业来说,外资品牌的市场地位仍然难以撼动。2023年中国化妆品销量TOP 20企业品牌榜单中,国货品牌占7席,外资占13席。
尤其在高端领域,本土美妆企业一度要靠收购外资品牌,来完成本身的定位转型。有媒体统计过,在十年之内,国内企业针对海外美妆品牌发起的收购案中,高端品牌占比近7成。事实上,没有国货大潮,宝洁的美妆生意也朝不保夕。
首先,全球范围内已掀起一场“美妆降级”风暴。WSL Strategic Retail在一项调研显示,面对通货膨胀,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减少在化妆品上的支出,20%的人正在减少在面部护肤方面的支出。
以我国为例,2022年,国内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出现十年来首次下降。以SK-II为代表的高端品牌成了下滑重灾区,在2023年第一季度,兰蔻天猫护肤市场的销售和销量同比均出现两位数的下跌,属两年来的头一被。
但高端矩阵下滑,对于巨头公司来讲,至少还有大众品牌线在支撑。
以欧莱雅为例,去年上半年,欧莱雅的大众化妆品部门销售规模罕见重回四大业务部门第一,增速达15%。莱珀妮背后的拜尔斯道夫,虽然要接受莱伯妮去年上半年营收下降10.5%,去年全年有机增长也仅为1.9%的悲剧,但幸而妮维雅、优色林还有两位数增长。
宝洁则不一样。
宝洁的美妆品牌矩阵里,除了头部的SK-II,仅有一个OLAY能打。可OLAY这两年的势头也大不如前,近5年的天猫双11全周期美妆品牌销售额排名中,OLAY从2019年的第四名,下降至2023年的第七名。
或许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传统美妆公司不同,宝洁的重心业务更多是家庭护理,这就导致美妆阵营远不如前两者强大,此前,宝洁也接连推出好几个美妆新品牌,意在争取更年轻的消费者。
但无论是主打平价的DermaGeek,还是定位高端的Tula Skincare,市场知名度远远不如SK-ll、OLAY。更有意思的是,宝洁的洗护清洁大本营也在不断遭后来者攻击,2022年618,天猫洗护清洁品牌排行榜中,宝洁旗下没有一个品牌进入前五。
反而是维达、蓝月亮、心相印……逐渐冒头。但2022年,所谓的“国货大潮”还没真正爆发,2023年以来,无数淹没在市场洪流里的品牌再度重生,典型的例子是活力28。宝洁要失去的,远不止一个SK-ll。
疯狂时代,宝洁掉队?
不可否认,稳坐全球日化王座的宝洁,逐渐有些跟不上这个疯狂的时代。尤其在大中华市场,国内电商的风向变化瞬息莫测,让原本渠道底盘就在线下的宝洁,更为茫然。
先看国内日化消费渠道的迁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