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00:12:59来源:互联网
调研机构Gartner认为,AI手机应当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功能,能够实现AI驱动功能和应用在手机上的无缝集成和高效执行;这些手机能够本地运行基础或微调的AI模型,生成新衍生版本的内容、策略、设计和方法。
换句话说,只有让AIGC切实在终端运行,AI才算在手机上落地。
这是摆在手机厂商们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端侧部署囿于硬件。
国海证券在2024年1月9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提到,大模型的落地不仅需要算力的配合,更需要足够的内存空间用于部署;未来NPU可能会和GPU一样,逐渐成为手机必备硬件之一;目前在端侧落地的大模型,以数十亿量级参数为主,更大参数量级的模型需要更多内存占用,短期难以实现产品化,大模型又需要达到一定参数量级才能有更好的智能表现,当前性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已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高通发布了首款专为AIGC打造的骁龙8 Gen 3,能使手机运行100亿参数的大模型。荣耀Magic6 Pro、小米Xiaomi 14 Pro、OPPO Find X7 Ultra等许多旗舰型手机均使用了这款芯片。联发科2023年底发布的天玑9300芯片则号称最高支持33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且在2024年2月宣布天玑9300芯片针对谷歌的Gemini进行了优化。
但芯片给出的是理想状态,多硬件、软硬件协同创新等仍是问题。当前包括三星、OPPO在内的各大手机厂商强调的仍是端云结合,即AI功能无法脱离网络使用。想要让AI手机降低网络要求,更少依赖云端,玩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AI手机如今尚不具备更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多模态数据处理等能力,更别说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抛开硬件技术,AI软件生态亦有很大再探索空间。
以各品牌语音助手与APP的协同为例。听到“播放音乐”命令后,华为小艺能够打开网易云音乐APP;OPPO与美团有合作,对语音助手说“帮我点一份黄焖鸡”或“附近有哪些好吃的”,能够准确跳转至美团相关页面。目前不同品牌的手机能够用语音助手进行内部操作的APP并不相同,这些能够操作的APP在人们惯常使用的手机APP中只占很小部分。任何玩家想要撬动整个生态链都不容易。
就价值潜力而言,AI有望刷新手机行业商业模式,乃至重构既往格局。但当前阶段,手机厂商的战略意识远远跑在了技术和生态的前面。围绕概念造势,或可短期拉动销量,但愿景终归不等于现实。
还需注意的是,AI手机在提升体验感的同时,也会引发用户对数据和个人隐私的焦虑。
“千人千面”的个人化智能助手的出色表现,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手机对用户使用该设备时产生的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基础上。当下对APP窥探数据有疑虑的用户还能够使用不同APP区隔,通过不让某个APP获取太多数据以避免隐私泄露。假设AI手机能够打通所有APP,用户自然避无可避。
大模型方向持续疾风劲吹,层出不穷的AI热浪加速汹涌澎湃而来。
以最近一个月为例,前有2月16日OpenAI发布遭誉为“王炸”的文生视频大模型产品Sora,掀起业界巨大波澜;后有3月6日由OpenAI前员工创办的Anthropic推出Claude 3系列大模型——Claude 3 Haiku、Claude 3 Sonnet、Claude 3 Opus,该系列大模型的评分完整超过了GPT-4和Gemini。
站在潮头之上的大模型,吸引了全球大众对AI最多的关注。跟踪和预判大模型进展,在AI领域顺势而为,已是手机厂商们的共识。时下加了些AI小功能的手机,无疑还很难在未来感上配得上大众对AI手机的丰富想象。AI手机还没迎来它的iPhone时刻,但显然,它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