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1:03:26来源:互联网
入局自动驾驶7年之后,滴滴朝着商业化再进一步。
4月13日,滴滴在自动驾驶开放日上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包括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等高管也集中亮相,并分享了过去3年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动驾驶从L0到L5共分为六个级别,其中,L3为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分水岭,L4在绝大部分场景可自动驾驶,L5则是终极形态的完全自动驾驶。不过,业界在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径上存在分歧,以滴滴、百度Apollo为代表的玩家,主张一步到位实现L1到L4的跨越。
对此,张博表示,从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之初,滴滴就形成了两个关键认知。一个就是L4级自动驾驶并非遥不可及,按照滴滴预计,2026年左右就会大规模量产落地。为此,滴滴做了大量心理与资源上的准备,并于2020年成为首家在上海开放公众体验的自动驾驶玩家。
另一个认知就是L4落地的最佳途径是类似滴滴的共享出行网络。当前,滴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人、机共融的混合派单模式,此前,滴滴已经在广州、上海开启了融合派单服务内测。根据张博介绍,最新版本的滴滴出行APP已经开放了服务选项,用户可在上述两城指定区域内体验自动驾驶。
按照计划,滴滴首款量产车型也将在2025年接入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服务。不同于特斯拉、小鹏汽车、毫末智行等拥趸的渐进式路线,跨越式路线所面临的政策与技术难度更大。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为了保证自动驾驶安全性,后者通常都更依赖车身的感知硬件。
以滴滴最新推出的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为例,这款车全身配置了21个摄像头、8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而为了降低维修成本、提升运维效率,滴滴不得不将这些感知硬件进行结构化设计,以方便抽拔。不过,这些面向完全无人化的设计也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了乘坐空间。
根据滴滴披露的数据,Neuron在取消了驾驶位后,相较于同样车身长度的普通网约车,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乘客甚至可以在车内“一键躺平”。在功能方面,Neuron也融入了无人驾驶时代的“管家”概念,可以通过车内机械臂为用户通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
除了数量之外,滴滴也试图进一步提升硬件能力。本次活动上,滴滴发布了两款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其中,融易新媒体,作为国内首个2K级激光雷达,北曜Beta由滴滴与北醒联合研发,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
Orca虎鲸则是滴滴自研的首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相比于上一代硬件,虎鲸计算平台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车的后备箱能再多容纳一个20寸行李箱,与此同时,整车装配时的人效比提升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