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4 07:13:01来源:新媒体
战略失误、高层动荡,光明乳业(600597.SH)未来难“光明”。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乳企,光明乳业一直与伊利、蒙牛并称为乳制品三巨头。在2002年上市之初,其营收体量更是稳居行业首位,然而二十年过去,伊利和蒙牛已成巨无霸,而光明乳业掉队已成不争的事实。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2021年,光明乳业面临营收三连增,净利润却三连降的局面。加上2022年前三季度,近四年时间,其净利润持续下滑。
而且在2021年,光明乳业营收虽占据第三,但292.06亿元的体量,远低于蒙牛乳业881.42亿元,以及伊利股份的1105.95亿元。甚至与飞鹤的227.76亿元相比,差距也不大。
截至2023年2月16日收盘,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的市值分别为1976亿元、1465亿元,而光明乳业市值仅148.76亿元,不足伊利的1/10。
昔日老大哥何以至此?有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光明乳业最为外人道的就是低温奶,长期坚守让其跻身低温王者。但冷链运输仓储带来的区域掣肘,也限制了消费半径,业务较单一,从而错失更快扩张机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4年时间,光明乳业已经历5次换帅,由此带来的战略摇摆,经营策略频繁变动,也使得其与伊利、蒙牛的差距不断拉大。
错失发展良机被反超
作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在2002年时,光明乳业成功上市,一年营收高达50.22亿元,成功超越伊利、蒙牛等众多企业,荣登中国乳业第一之位,而在同一时间内,蒙牛的营收却只有4.59亿元。相当于,光明乳业一年营收是蒙牛的11倍左右,市值在当时也是蒙牛的10倍。
可这份辉煌只停留了一年时间,2003年,伊利和蒙牛凭借发力常温奶市场,迅速在全国市场大获成功。
2003年,伊利凭借62.99亿元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59.81亿元的收入水平。到2004年,蒙牛又凭借72.14亿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67.86亿元的收入规模。两年时间,光明乳业就从老大变成了老三。
但这时,光明乳业仍然毫无危机感,仍在坚持低温奶战略。眼看着与伊利、蒙牛的差距逐渐拉大,光明乳业只好另辟蹊径。2008年,光明乳业将莫斯利安原产益生菌带回中国,并在2009年推出光明莫斯利安酸奶,开创国内常温酸奶的先河。
据悉,莫斯利安面世第一年,销售额就达1.6亿元。一度成为驱动光明乳业营收增长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其销售收入达到59.6亿元,占总营收的34%。
但好景不长,2013年伊利、蒙牛入局常温酸奶市场,分别推出安慕希和纯甄,凭借二者在全国强势的分发渠道降维打击,莫斯利安迅速黯然失色。2019年,莫斯利安零售额跌至50.6亿元,市占率也从2014年的11.7%降至2019年的3.4%。
导致光明乳业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渠道的丢失。根据财报,光明乳业的销售费用2017年—2019年期间连续3年下滑,分别为52.57亿元、49.95亿元和48.60亿元,同比下降8.11%、4.99%和2.7%。
业内观点指出,消费品销售的重要驱动力是品牌,而品牌打造需要依靠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谁投入足够多、足够有效,谁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前后夹击”下如何突围
目前,光明乳业虽说还在行业老三的位置,但也岌岌可危。
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乳业实现营收292.06亿元,同期,伊利股份、蒙牛乳业营收分别为1105.95亿元、881.42亿元,都将光明乳业远远甩在身后。截至2023年2月16日收盘,伊利股份市值约1976亿元,蒙牛乳业市值约1465亿元,光明乳业市值仅148.76亿元,不足伊利的1/10。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光明乳业净利润下滑2.55%至5.92亿元,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原材料成本和饲料成本的上升。事实上,成本之外,融易新媒体,前有伊利、蒙牛等“老将守城”,后有新希望、新乳业等“新兵追击”的市场竞争态势,也让光明乳业有着不小的压力。
面对“前后夹击”的市场竞争,光明乳业欲借资本市场开启全国性战略扩张。自2021年起,公司便紧锣密鼓开启扩张步伐。2021年3月,光明乳业完成收购上海鼎瀛农业、大丰鼎盛农业100%股权;2021年10月,光明乳业以6.12亿元收购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股权;2021年12月,光明乳业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1.54亿股,募资19.3亿元,其中13.55亿元用于牧场建设,5.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