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8 16:20:01来源:中国网科技
今年的“双11”电商大促已经落幕。有媒体侦查发现,过去近一个月来,除了厂商、平台、物流等环节忙个不停,一群职业打假人也加班加点。原来,除了打假维权,他们还忙着收徒教学。“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正吸引着更多人入局。然而,这笔游走在红线边缘的生意,很容易污染营商网络环境。
首先要明确,打假维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被遇消费欺诈可以要求“退一赔三”。这些规定为消费者撑腰,也成为职业打假人的“尚方宝剑”。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从上述侦查可以看出,如今一些职业打假人正在大吃“制度红利”。打假的出发点不是维权,而是牟利,甚至教商家搞同行,或明目张胆收取“保护费”。纵然“苍蝇不叮无缝蛋”,遭打假的商家或产品多多少少存在问题,但以正义之名发不义之财也不光彩。
在商言商,对于商家来说,成本与收益是一笔每天都要算的账。这种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物流、人力等投入,也包括潜在的风险。倘若三天两头遭打假、遭投诉,不免牵涉大量精力。真有问题还不算冤,如果纯属遭使绊子,那必然会让人“累觉不爱”,甚至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有化妆品商家坦言,“上来就要钱的还好说,给个几百的红包就完事,有的狮子大开口甚至反复索赔。”现实中,融易新媒体消息,已经有商家因此改行。可见,打假生意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倘若此风肆意蔓延,恐怕会给更多商家一种不稳定的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抖音电商品牌商家数量就同比提升165%,直播带货催生30多种新职业、新岗位,为上下游产业链、仓储产品生产和多个环节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管中窥豹,足可见电商行业不仅连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承压前行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全力呵护好电商这一引擎。过去这些年,审批少了、税费轻了、“政策红包”多了,营商环境的优化帮助很多企业轻装上阵。而上述数据证明,今天的网络市场拥有越来越强的存在感,营商网络环境也要得到同等重视,不能任由一些博主以揭黑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
职业打假堪比一把双刃剑,具体如何扬长避短?其实,早在媒体关注到这一乱象之前,抖音安全中心此前已发布了专门的新规治理此类现象。明确提出,账号不得以所谓“揭黑”“曝光”为噱头,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诋毁行业、商户或商品。对于假揭黑真牟利的行为,抖音平台将给出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不当获取粉丝等惩戒。今年8月,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了针对“知假买假”的案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这相当于明确了一个界值,防止职业打假人通过大量买假牟利。来自司法部门和抖音平台的表态,向广大职业打假人传递了鲜明信号。
但话说回来,面对丰厚利益,一些动了歪心思的打假人不会轻易收手。即便对簿公堂,一些打假人的诉求没有得到支持,涉事商家劳心费神、获得“惨胜”,同样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扰。这个意义上,我们还是不能满足于事后治理,而要争取从源头上消弭打假博主恶意作为的空间。而这,显然不能是抖音等网络平台的“独角戏”,而要全链条发力、多主体合作。比如,相关部门重拳整治发布涉企侵权信息、无底线博取流量等违规行为;网络平台完善治理规则,为网友投诉、商家维权提供便利;新闻媒体善用舆论监督,帮助更多人明辨是非曲直。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震慑那些“伪正义”。
说到底,惩罚性赔偿制度中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指向是通过一定的痛感而矫正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期待更多人能够体会法律的本意和善意,拦住作乱的黑手,让商家安心经营,让经济活力迸发。(作者:王昊,互联网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