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53:03来源: 中国质量报
从“万国机车”到“国家名片”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学习中国火车机车发展历史(上)
□ 丁 莹
我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只巨大的、镶着白色圈毂的红色车轮,冰凉而坚硬;带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手顺着缝隙探进车轮的背面,手指竟然粘上了黄色机油——这一定是定期保养的结果。明知是无用功,但我仍用力去推两只车轮间的摇杆、连杆,纹丝不动——这台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运行在钢铁运输线上,受过无数次“伤”的“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已经停运了46年,当年炙热的车身早已归于平静——站在它的“脚下”,我仰望那高高在上的烟囱、高不可攀的司机室——那里曾经是我无比向往的地方,可惜至今我仍然无法登上那里——脑海中是我趴在哈尔滨霁虹桥栏杆上的情景——等着铿锵而节奏鲜明的蒸汽机的“呼吸”声充斥耳膜,等着被突如其来的鸣笛声“吓得”身心俱颤,等着去感受蒸汽机车穿桥而过时大地的悸动,等着被火车烟筒吐出的“白烟”吞没如置身仙境……
4月5日,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的机车车辆展厅,我游走在百余台中国铁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间,凝望着它们,抚摸着它们,想象着它们当年以雷霆万钧、风驰电掣的气势穿行在华夏大地时的“酣畅淋漓”——1882年中国从英国购进的第一台蒸汽机车“0”号机车,“毛泽东号”和“朱德号”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东风”型内燃机车,第一代“韶山”型电力机车,2002年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力动车组“中华之星”,各种客货车辆、老式专用客车、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公务车,以及不同种类的铁路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等。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机车车辆,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科技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万国机车”到“国家名片”的亲历者,是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我的思想在关于火车机车的回忆与高速铁路带来的每小时奔腾350公里的快感中穿越。
依靠进口的漫长岁月
机车车辆展厅的进门位于展厅的正中间,右侧陈列的是蒸汽机车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挂车,左侧陈列的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中华之星”。进门走到展厅尽头,中国铁道博物馆镇馆之宝、我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蒸汽机车——“0”号蒸汽机车,安静地“站”在铁轨上。它全长4.75米,黑色车身红挡板,制作精良、小巧玲珑,虽然烟囱、锅炉、走行部、司机室等五脏俱全,但与技术成熟期的蒸汽机车相比,显得简单了许多。140多年前,这台花费24800块大洋进口的运煤机车以20公里的设计时速行驶在中国第一条自建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上。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有了“火龙”穿行。
有资料显示,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人类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世界上第一台客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试运成功,时速为15英里(24公里)。1881年,开平矿务局修筑的唐胥铁路开通时,中国工人在唐胥铁路总工程师夫人带领下,凭借工程师、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一台0-3-0型蒸汽机车,时速30公里。这是我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被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融易新媒体,它又被叫作“龙号”机车。1916年,“龙号”机车退役。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此后的69年间,再没有中国自主制造机车的记载,其间,中国铁路运行的所有机车车辆全部是进口产品。
“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和“朱德号”蒸汽机车并列陈列在右侧展厅的正中间,车头正面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正面像牌匾,牌匾上方的红色缎带上分别写着“毛泽东号”和“朱德号”金色大字。这两台机车分别于1941年和1942年由日本制造,虽历经80余年历史,因为保养得当,两台机车看上去仍一身“新装”、神采奕奕。1946年,为支援解放战争,哈尔滨机务段开展了“死车复活”运动,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生产自救,修复了27台日式废旧机车。同年10月30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将其中两台机车分别命名为“毛泽东号”和“朱德号”。这两台机车冲锋在解放战争的前沿,圆满完成了各类运输任务。1977年它们正式退役,并换型为內燃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