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8 19:16:2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最新的《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这意味着,如果顺利,去年出生的婴儿多数将能够看到下个世纪初的太阳。
长寿的趋势,与人们的切身感受相符合。环顾身边,长寿老人明显越来越多,80岁习以为常,90岁也不再稀罕。
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不止一番。从2012年至今,10余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超过3.5岁。这是高起点上的继续提升,无论与发展中国家还是高收入国家相比,增速都非常可观。
有研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这个数字还将保持每10年增长2到3岁的速度。
伴随长寿时代到来,迎面而至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养老需求大幅增长的冲击,整个社会系统面临深度调整。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生终点的推迟,老年、中年、青年的概念将遭重新定义,人们审视人生的尺度将发生巨大变化,对生命的态度也将不同以往。
从古至今,人们千方百计祈求活得更长、更久,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我们作好准备了吗?
告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收到记者的采访问题,88岁的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陈育德很干脆地回复:能否用微信交流?
20世纪60年代初,这位在北京医学院卫生系(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均预期寿命测算的学者很难预测到,60年后的自己,在颐养天年之际还能熟练使用科技社交工具积极工作。
根据1963年一项对国内“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的侦查,人均预期寿命当时仅为61.7岁,比现在少了差不多17岁。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统计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推算出新生人口平均可以存活的年数,其全称为“人口0岁平均预期寿命”。各年龄段的死亡率越低,人均预期寿命就会越高。
陈育德解释,人均预期寿命是采用寿命表编制方法测算得来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不过,由于能够反映某时某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生活方式和卫生健康等综合状况,并可直接进行比较,这一指标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公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人均预期寿命一直是一个重要章节。
如果把中国历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数字连在一起,可以直观地看到一条稳步上扬的“长寿曲线”——
新中国成立前,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198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9岁。到1998年,人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已经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自2011年至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今年4月发表的一项建模研究结果推测,到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增长到81.3岁。
预期寿命的增长,与实际寿命的延长形成了呼应。
张女士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局工作。她留意到,近年来发出的讣告上,逝者享年有大幅增长。她粗略作了统计:2000年之前,讣告上出现最多的年龄是70+;如今,融易新媒体消息,大多数已经是80+,还有不少是90+甚至超过百岁的。
“数据不一定完整,但长寿的趋势很明显。”张女士说。
大城市之外,乡村的长寿人数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在一些“长寿之乡”。
在江苏启东的海复镇,102岁的老人范庆礼熟练摆弄着芦稷穗子,几根麻绳穿梭,配以笔直光滑的竹柄,不出半个小时,一把扫帚就已成形。
启东毗邻万里长江入海口,潮水退、滩涂出,沧海变桑田。百余年来的这种变迁,至今仍有目击者亲证——
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启东有百岁以上老人185位,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140人。而启东所在的江苏南通市,七普数据显示共有1236位百岁老人,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有16位百岁老人。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评选标准,每10万人中有7位及以上百岁老人,是“长寿之乡”授牌的必要条件。放眼全国,达标的地方不断增加。自2007年以来,遭该学会认定的“长寿之乡”已超过100个。
寿命上限快速提升,不论是“生年不满百”的喟叹,还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都渐渐“俱往矣”。
不过,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大趋势下,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却出现增长停滞甚至下跌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战争、政治动荡,还有的是因为医疗和社会问题。例如,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由于艾滋病泛滥,人均预期寿命一直徘徊在50岁左右,甚至有个别国家曾一度低至40岁以下。
由此可见,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但长寿也并非一件理所当然之事。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