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2 05:50:03来源:新媒体
《投资者网》侯书青
近期,三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起诉京东方。这是三星历史上第三次专利大战,也意味着这两位多年来斗而不破的对手正式撕破脸皮。京东方在OLED 屏幕市场上的开疆拓土,终究碰触到了“旧王”的逆鳞。
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消费电子市场疲软,给全球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公司带来压力。在消费电子、车载市场上,京东方的产品除了要面对三星的打压,还要面对国内对手的挑战。
专利战再起
三星起诉京东方的理由,是其侵犯了智能手机OLED 技术专利。前者称,京东方为iPhone12、13、14提供的OLED 屏幕侵犯了其5项技术专利。此前,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等厂家曾凭借低成本与后发优势,在LCD屏幕方面挤压日韩企业的市场份额。
2021年,国产品牌与日韩品牌之间尚维持着微妙的竞合关系。京东方、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甚至在这段时间中,成为了三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三大面板供应商。2022年,三星在AMOLED市场的份额为56%,而京东方为12%,竞争关系仍然存在,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转机出现在2023年,京东方成为iPhone显示屏的供应商,出货量快速增长。根据天风证券的预测,京东方可能在2024年成为新款iPhone的最大屏幕供应商。京东方从LCD向OLED的转型速度,为三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或许在三星看来,自己曾经让出了LCD市场,难以在OLED 市场上再退让。京东方2022年在OLED 领域的专利数量曾领先三星200多个,也难免令三星忌惮。最关键的问题在于,2023年已经过半,但消费电子市场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蛋糕在变小,玩家不得不认真抢食。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亿部,同比下滑15%,环比下滑11%。个人电脑出货量同比下滑了29%,延续了2022年第四季度的跌幅。
手机显示面板出货量在第一季度也呈现跌势,Omdia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出货量为3.23亿片,同比下跌9%。Omdia预测,智能手机面板第二季度出货量将开始复苏。
复苏能否落地仍难以预料,毕竟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行业整体仍然处于低迷周期。
三星起诉京东方OLED面板侵犯其五项专利,包括钻石排列结构,驱动技术等。其中的钻石排列结构,是三星2013年首次应用的技术,说起来也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为此,京东方一方面在国内对三星同样提起专利诉讼,另一方面,京东方在美对三星的专利提出无效请求,认为三星的专利缺乏创造性与新颖性,并反诉三星侵犯了其OLED技术专利。
市场行情还未恢复
2023年第一季度,京东方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高企的存货和下滑的净利润,根源仍是2022年疲软的面板市场。
2022年,京东方营业收入为1784.1亿元,同比下滑19.28%,净利润75.5亿元,同比下滑70.91%。
2023年第一季度,京东方的业绩仍然没能止住跌势,营收379.7亿元,同比下滑24.8%,净利润仅为2.5亿元,同比下滑94.4%。现金流量净额101.2亿元,同比减少31.4%,在财报中,京东方称现金流量净额缩水的主要原因是销售规模下降。
而京东方在第一季度其他收益的同比增幅高达112%,为23.2亿元。2020年到2022年,京东方每年的政府补助规模都在20亿元上下。例如2021年,公司净利润超过250亿元,政府补助20.8亿元。
此外,2022年下半年京东方的存货逐渐被消化,三四季度分别环比下滑13.64%和20.08%。但在2023年第一季度存货又出现回升,货值238.91亿元,环比上升5.28%。
同时,京东方一季度计提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1.13亿元,其中有10.97亿元都是存货跌价准备。2022年,公司计提的115亿元资产减值准备中,111亿元是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在财报中还提到,部分产线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折旧压力,OLED业务的业绩持续承压。
结合Omdia和DSCC的数据,OLED屏幕仍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主流方案,在智能手机面板上的应用约占7-8成。京东方若想扭转2022年以来的业绩颓势,与三星的专利之争不容有失。
新兴需求如何适配
在消费电子市场之外,车载显示、头戴显示器等市场也成为面板玩家们竞相布局的新兴需求。有些车企提出的“一车多屏”概念,可能正在为面板行业贡献新的增量。
集微咨询预计,2022年全球车载前装面板的出货量将突破2亿片,2026年将达到2.6亿片,年复合增长率4%-5%。预计2023年车载显示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美元。在大屏化+多屏化的拉动下,预计单车屏幕数也将从2021年的1.82块增至2024年的2.47块。
目前国内TCL、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厂商都有相关业务布局。TCL的相关产品已经应用于比亚迪、吉利、上汽等品牌。京东方的车载显示面板,2022年上半年在国内20大汽车厂商的覆盖率达到42%,国内纯电动车市场覆盖率达到52%,合作的车企有江汽集团、小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