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3 14:51:12来源:界面新闻
按:没有什么能像高考一样吸引全国民众的关注。每年夏天,网民们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高考主题的图文以博得热度,例如2017年以“高考”为名的虚构电影海报,背景中是一群面容严肃的青少年。每到考试那几日,各地政府都会实施专项政策帮助考生家庭。高考前几天,《北京晚报》用大约5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政府对高考家庭的支持政策,包括允许考生家长的车在考试日占用警车车位,可能赶不到考场时请警方帮忙疏导交通。报纸版面的各个角落写满了关于照顾考生的贴士,例如专家建议提前60~90分钟吃早餐。考试当天,每个考场都配备救护车和安保人员。考生须出示准考证进入考场,焦虑的父母和心忧的老师们遭拦在外面。每年这两天,考场附近的道路戒严,人流量大幅上升。尽管如此,附近居民似乎并不感到困扰,还竖起大型标志,提醒人们保持安静,以免打扰考生。
连网民、媒体、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等旁观人士都对考试结果如此关注,那么学生、老师和家长这些利益相关者自然会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在社会学者姜以琳所侦查的高中,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
她针对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分别采样,选取28名学生展开跟踪侦查,他们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青少年,是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入位列全国前10%)的年青一代,这段超过7年的观察,记录了他们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初入职场的人生关键阶段。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姜以琳供图)研究发现,中国的精英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形成了根据考试成绩与轻松程度划分的四个等级:学神、学霸、学渣、学弱。要胜出,还要轻松胜出的才是学神,位居顶端的学神享有家长及学校的无限支持和特殊资源,拥有其他学生的一致尊敬;学渣若无法晋升为学霸,则要尽力表现轻松才不致沦为遭视作“天生愚钝”的学弱……学生们遵从体系规则并以此指导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他们的升学、就业甚至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受其左右。年青精英与其学校、家庭合力制定相应策略,以期在这场以教育为基础的精英地位再生产竞争中取胜。
姜以琳的研究新近出版,书名为《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该研究为考察中国新一代精英的培养过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让人们看到遭社会塑造的中国年青精英们,又将怎样塑造社会。在高考到来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该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一窥面对高考考生的境况与压力,以及精英学生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战斗”状态下的学神:醒着的每分每秒都要用来备考》撰文 | 姜以琳
备战高考高考前十二天的早上七点,首都中学(化名,编者注)的高三学生们在操场集合。一位声音尖细的短发女生登上了讲台,对着麦克风大声道:
“十二天后,我们将冲向高考的战场。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是我们手中的盾牌,努力与勤奋是我们的宝剑。”她大约讲了五分钟,将考试比作最后一战,宣誓自己与同学们会“为学校争取最高荣誉”。女孩完成演讲后,高三教师代表刘老师登台进行类似发言。他以“只剩十二天,你们将走向高考的战场”开始,以“十二天后,你们将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十年后,你们将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二十年后,你们将成为社会与国家的栋梁”收尾。
高考是严肃的,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场高风险考试。就像上例中的女生与老师所说的那样,高考常遭比作一场战斗,学生不仅要为生活与未来而战,还要为自己的学校与国家而战。该比喻显示,高考不仅仅是一场高等教育的筛选考试。在精英学生看来,高考结果关乎集体生存与团体的繁荣。鉴于这层额外意义,高考成绩自然成了学生的关注重心。高考成绩非常关键,实际上在整个高中阶段,任何其他标准的重要性都不可能与之相比。
《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