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产业 > 文化 >

一座博物院,解锁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时间:2024-05-21 00:07:57来源:互联网

  新华社天津/巴黎5月18日电?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架全面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已经展出了一个世纪,它的“姊妹”则陈列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位于天津的北疆博物院。这座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融易新媒体消息,现在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在它的背后,是一位法国人数十年的中国北方科考经历,也隐藏着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1月27日,游客在北疆博物院内参观。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名叫“志华”的法国博物学家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里,坐落着一栋两层高的德式建筑。100多年前,一位名为“桑志华”的法国人定居于此。他本名埃米尔·黎桑,“桑志华”是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1914年,桑志华来到天津,开始了他在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河和海河流域长达25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科学考察之旅。

  桑志华为在中国的科学考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目标,涵盖考察、搜集、安置、研究等方面。随着科考采集的各类标本日益增多,桑志华开始着手筹建黄河白河博物馆(即北疆博物院)。1922年,博物院北楼拔地而起。北疆博物院藏品多达20万件,是目前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等全面保存至今的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工作中的桑志华。天津自然博物馆供图

  在科考途中,桑志华竭尽全力为博物院搜集一切学科的标本,但与同时代来华的诸多西方学者不同,桑志华把他在中国北方多年科考活动搜集的绝大部分标本和成果都留在了中国。他说:“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遭发现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

  “桑志华”这一名字的来源已无从考证,但这位法国人却用25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志在中华”的涵义。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爱中国人,我们尊重他们的习俗。”桑志华于1938年回到法国,直至去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而他在中国的这段经历则遭记录了下来,和他创办的北疆博物院一起,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位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加入

  随着藏品日益丰富和北疆博物院不断扩大,桑志华寻找合作者的意识愈发强烈。1923年,应桑志华邀请,法国哲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来到北疆博物院开展联合科学考察工作。他们组成了“法国古生物考察团”,深入中国西北腹地,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化石标本与石器。

  1月27日拍摄的北疆博物院内的藏品。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1922年夏,桑志华在内蒙古萨拉乌苏考察时采集到一批化石标本。次年,刚刚来华的德日进在整理这些标本时,意外发现一颗小小的门齿化石,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鉴定,确认属于人类,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后遭史前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称为“河套人牙”。这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桑志华和德日进的科学考察为中国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在这两位法国学者带领下,一批中国年轻学者成长起来,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回忆说:“德日进教给我许多知识,我成了他的一名助手。德日进是我最喜爱的老师。”“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曾评价道:“德日进所发表的工作报告,差不多全是示范性的。中国的化石专家、地质学家及史前考古学家,大半都有它很有益的影响。”

  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法中两国的考古合作始于1914年,埃米尔·黎桑和另外两位学者先后前往中国……这些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化石。他们与裴文中在内的中国专家建立了联系,裴文中即‘北京人’第一个全面头骨的发现者……”2004年,在桑志华来华科考90周年之际,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篇报道向法国人民讲述了当年法中考古合作的往事。


近期热点

穿越千年 三星堆文物遭科技“唤醒”了 05-21

一座博物院,解锁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05-21

博物致知|博物馆日,一起开启寻宝之旅! 05-20

5·18国际博物馆日 | 北京宣南博物馆重张开馆一周年 推出系列主 05-20

吉狄马加诗歌书法绘画展在上海开展 05-20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