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23:32:59来源:互联网
宿舍—教室—图书馆,今年读研二的王同学对自己“三点一线”的日常并不感到枯燥。“一些新兴学科领域的书籍,外面看不到,但学校图书馆都有。”入校6年,从增设电子阅读屏到增加电子图书量,王同学见证了学校图书馆每一点小小的变化,“现在更智能、更人性化了”。
今天,图书馆早已突破了校园的局限。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1949年的55个增加到2022年末的3303个,增长了近60倍。
周日的午后,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安仰兵老人骑上自行车,前往广内街道公共图书馆。他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领一份当天的报纸,借一本足以沉醉一下午的书。
广内街道公共图书馆坐落在胡同里一个宁静的角落。在这个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图书馆里,有各类图书5万多册,是社区的文化空间,也是安大爷退休后的精神家园。
“可以不午睡,但不能不读书。”不知不觉,安大爷已经是这个街道图书馆年龄最大、来馆时间最久的读者。
安大爷至今记得,图书馆刚开放时,空间局促,很多时候只能站着读书。馆内还设有消费区,读者不消费便难以安心阅读。
如今,消费项目统统下架,还增添了鲜花绿植,丰富了图书种类。今年起,办读者卡无需押金。在北京各级图书馆,借还书一卡通用。
“去年前10个月办了3800多张读者卡,今年仅前3个月,就借出1.2万多册图书。”图书馆馆长任艾介绍,图书馆还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和非遗手工体验课,居民参与热情很高。未来,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大的空间、更智能的服务、更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图书馆触手可及。
在图书馆,随手撷取一段时光,翻一本书,饮一杯茶,都是那样静谧美好。一本本精心挑选过的书籍,会变成光源,吸引着人们为它驻足停留。
我读还是读我
如何重新定义阅读?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放过自己,这是我从苏东坡身上得到的启发。”一袭绿衣,盘腿而坐……镜头前的吴敏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苏轼、庄子等历史人物和晦涩的历史知识娓娓道来。
自媒体博主“意公子”在四川眉山三苏祠门口,融易新媒体消息,准备拍摄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的读书节目。受访者供图
作为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她的个人IP“意公子”更加为人熟知。从电台主持人转型为自媒体博主,“意公子”在全网收获超3000万粉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意公子”们帮助读者穿越千年,身临其境般感受古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实际上,在没有激光印刷术、新华书店和在线阅读App的古代,读书人想要获得书本,并不容易。
“洛阳纸贵”的典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时期,才子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引得人们争相传抄,京城洛阳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上涨。
纸张的珍贵和低下的识字率使得古人读书非常不易。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书本不再奢侈,写作和阅读更多成为一件取悦自己的事情,阅读的内涵、外延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数字化时代,书籍正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遭泛化。阅读对象不仅是印刷品,更是融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信息集合。不少年轻人认为,刷知识性短视频也是一种阅读。
“历史里藏着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要怎样读历史,才能为我所用呢……”90后女生都靓坐在镜头前,向观众介绍着“二十四史”。像这样的视频,从2019年起她已经拍摄了900多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不少人像都靓一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向观众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籍,网友将他们称为“读书博主”。
都靓说:“我希望输出的内容是有知识含量的,或者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慰藉。”秉持着这种理念持续深耕,如今都靓在各社交平台上的粉丝总量已超4000万,推广好书400余种。
读书博主的大量涌现,一方面降低了知识门槛,让过去枯燥的大部头书本在读者中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代人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能用较短的时间了解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相关机构侦查发现,在Z世代读者眼中,泛阅读和严肃阅读的边界已经消解。00后喜爱的书籍中,网文小说第一,漫画/绘本类书籍第二,而喜欢网文小说的读者中,六成都采用在线阅读。
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在大量阅读以后,也产生了写作输出的冲动,“摩拳擦掌”走上了全职创作网络小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