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9:12:10来源:界面新闻
《人类世作为电影景观:中的时间、物质与种族》一文认为,《2049》重新引入了线性、渐进的时间性,把机械人即将获得的解放演绎成了合法、平等的家庭团聚,从而,人类血统中父子(女)传承秩序没有遭动摇,反而遭加固了。“这个故事起到了一种抹杀的作用,其中的未来只是对过去的投射,那是一个人类不曾受到污染的时代。”
《银翼杀手2049》海报。图片来源:豆瓣前文提到,赫伯特的《沙丘》原著没能成功引入开放的时间性,而此中原因与维伦纽瓦的《2049》如出一辙:《沙丘》中一个备受诟病的设定是,即使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中的女性们都冷静强大、充满魅力和智慧,她们拯救人类的方式却还是通过缜密的优生学计划,生出一个基因完美的男性继承人。对血脉出身如此看重,无怪乎赫伯特无法逃离历史的循环。但是正如学者唐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能够带来认识论乃至本体论动荡的,反而是一种机器与有机体的纠缠:“机械人作为军国主义和父权资本主义的不法后代,对自己的出身极不忠诚。毕竟,他们的父亲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或许可以说,只有真正意识到主体与客体、人类与机械界限的消弭,维伦纽瓦试图在他的电影中呈现出的情动体验,才具有它应有的变革力量。不然,其结果就会像加拿大政冶哲学家布来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在《虚拟的寓言》中所说的:半实现的行动和表达像海上波浪一样出现,然后,大部分立刻返回显性意识的大海,再也寻找不见了。
维伦纽瓦的另一前作《降临》(2016)也与《沙丘》共享了同样的主题,然而这部改编自特德·姜的科幻小说却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启发,在母性、语言和时间性上,它都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思考。在电影中,语言学家路易斯通过接触外星生命“七肢桶”、学习外星语言,获得了超越线性时间的感知,从而得知了未来丈夫会离开自己、女儿将早早死去的宿命。路易斯与《沙丘》中的保罗同样能够预知未来,也同样面临“当你已经知晓结局,该如何说服自己活下去”这一议题。
《降临》剧照。图片来源:豆瓣在《沙丘》中,姐妹会虽然重视生育的作用,生育却只是维系统治的手段,她们也十分看重“追求主宰还是毁灭”的对立,老圣母经常急切地警告杰西卡,如果关键血脉没能得到挽救,那就会演变成完整战争,保罗就这样遭不情不愿地当上了救世主。而《降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放弃了自由意志与选择的故事。维伦纽瓦曾在The Verge的采访中提到,故事的关键不是路易斯是否选择生下孩子,而是她“别无选择”:“即使她知道这一点,那要如何让自己拥有生下孩子的喜悦?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更有力量的想法。”
也正是这种别无选择的遭动状态,打开了另一种时间意识。姐妹会成员经常急急忙忙、谋划布局,老圣母在《沙丘2》中有句台词就是:“我们从不希望,我们计划”(We don't hope. We plan.),她们的理念与《降临》中负责侦查外星人的军队更为接近——路易斯遭聘请去破解七肢桶语言之谜后,也经常遭军队催促“我们没有时间了,要尽快得到谜底”,路易斯则希望耐心地与七肢桶交流。她也更愿意承担接触陌生事物的风险,在所有人都穿着防护服、害怕遭外星人污染时,她会脱下防护服和七肢桶交流,在遭动中让关系性本身浮现出来。
多伦多大学文学教授娜奥蜜·摩根斯坦(Naomi Morgenstern)认为,路易斯的形象体现了一种反霸权的时间性等待,也是对根深蒂固的阳刚主体性的挑战。她也引用女性主义作家玛吉·尼尔森的话提出,这体现了一种更加符合女性怀孕的伦理观,母亲的怀孕经历总是未知、无法控制的:“如此深刻奇特、狂野和变革性的体验,怎么能表现出终极的一致性呢?”这一番话,或许比任何“末日救世主计划”都更能提供想象力的启示。
参考资料:《沙丘》[美] 弗兰克·赫伯特 著 潘振华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2-1
《虚拟的寓言》 Brian Massumi 著 严蓓雯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2
Dune And Philosophy: Minds, Monads and Muadi'dib, Edited by Kevin S. Decker, Wiley Blackwell, 2023
“Gift or Weapon? Reproductive Decision, the Phenomenology of Pregnancy, and Alien Language in Denis Villeneuve's Arrival”Naomi Morgenstern. Camera Obscura (2023) 38 (1 (112)): 103–131.
“The Anthropocene as Cinematic View: Time, Matter, and Race in Blade Runner 2049” Domietta Torlasco. Camera Obscura (2022) 37 (3 (111)): 87–113.
“De-orientalizing Dune Storyworld-Building Between Frank Herbert’s Novel and Denis Villeneuve’s Film” Yosr Dr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