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23:37:03来源:界面新闻
回望2022,汽车产业已经在疫情之中走过了第三个年头。在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短缺以及芯片危机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轮番冲击下,全球汽车市场在今年并未呈现明显复苏态势。
业内普遍认为,尽管纵观全年并未出现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重大事件,但对于汽车产业来说,2022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
面对处于层层迷雾的2022年,如同细胞一般维持整个产业运转的汽车行业从业者们也同样度过了风云突变的一年。多重压力促使之下,汽车行业裁员潮从今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显露苗头。
尽管新能源市场有望在今年实现高达60%的逆势增长,但在大步向前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进行着优胜劣汰,威马等多家新势力品牌在今年末尾陷入了困境。
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上升,降本增效成为了多数新能源品牌的首要目标,人才政策从疯狂激进瞬间转向务实保守。始于去年末的新能源抢人泡沫在年初破裂,无数汽车人才一夜从手握多个高薪offer陷入担忧如何保住饭碗的困境。
而对于极度渴望迈向电动化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激进则是贯穿2022年的主旋律。在新势力崛起与互联网造车引发的人才争夺战之中,频频失利的传统品牌人才储备流失严重,多家企业“人才池”拉起了水位过低的“警报灯”。
面对退无可退的困局,财资雄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选择破釜沉舟,电动化与智能化人才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争夺目标。
然而,在不断轮回的汽车人才市场,对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普通从业者来说,跟紧主流趋势可能是他们面对一波波浪潮时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新能源品牌转向保守纵观整个2022年,新能源品牌无疑是裁员主力。尽管这一领域几乎是今年全球汽车市场中唯一维持增长的领域,但多家新能源品牌均在同一时期放缓了扩张脚步。
随着上半年的供应链危机得到有效缓解,订单积压顺利交付,新能源市场整体迎来了迅猛增长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数新能源品牌都维持着扩张姿态。
作为造车新势力发展的关键之年,2021年中多数新势力品牌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人才,以此支撑公司急速成长,蔚小理”为首的新势力品牌频频曝出薪酬翻倍、全员持股甚至创始人亲自上阵抢人的新闻。
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1年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同比猛增了21.6%。2021至2022年年初,仅“蔚小理”三家公司员工总数就增加了约1.8万人。
某位接近小鹏汽车的业内人士曾向界面新闻透露,在此期间小鹏最高峰时刻一周就有上百人入职,人力部门疲于奔命,甚至一度需要其他业务条线的同事协助才能完成招聘工作。
国内新势力品牌围绕相关人才展开的抢人大战在今年年初一度转入白热化。
一位自动驾驶高级算法工程师曾在年初告诉界面新闻,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一天最多能接到3至4个挖人电话,几乎所有新能源品牌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有时他甚至需要花费整整一下午的时间来应付各路猎头公司的来电。
转折出现在今年四月,原材料价格上涨,持续反复的供应链紧张与疫情导致的产能不足让新能源汽车公司经营压力骤然上升。在未来发展预期无法与增速过高的人才队伍匹配时,内部管理混乱、职责边界不清以及严重的内耗开始在公司中蔓延。
此时,降本增效成了多家品牌的首要选项。
对于刚刚起步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人员冗杂带来的成本激增与大量内耗几乎足以致命,面对整个行业的收缩,成立时间更短、规模更小、风险抵抗能力更弱的新势力品牌选择进行人员精简。
在近乎疯狂的抢人大战开始仅半年后,新势力大规模裁员随之降临。理想创始人李想将裁员15%写进了第二季度的OKR中,而小鹏则计划通过两轮裁员裁撤近30%的员工。
一样的剧本同样在海外纯电汽车新势力中上演。今年7月,美国电动汽车品牌Rivian宣布,为了节省开支将进行比例为6%的裁员。这家刚于去年底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超越福特,融易新媒体,被外界誉为“特斯拉杀手”的电动新锐也陷入了发展停滞。
今年6月,特斯拉CEO马斯克通过内部邮件向高管告知,称将暂停全球所有招聘工作,并将裁掉超10%的特斯拉员工,这意味着将有超一万名特斯拉员工失去工作岗位。对于裁员原因,马斯克当时给出的解释同样是对未来经济状况感到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