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1:17:01来源:盖世汽车
本报告以全球经济高通胀引发下行压力增大、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欧盟发布碳关税与动力电池法案、美国发布《通胀削减法案》与《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国给节能车提供600亿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为背景,重点从市场格局与企业竞争格局来洞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得出如下核心观点:
欧盟从碳排放的角度设置关税壁垒,美国出台法案推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本土化以及半导体产业回流,同时也设置附加条件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欧美地区的相关政策都给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但客观上也促进我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保持高幅度上涨,中短期来看下降空间有限。原材料价格上涨传递至终端整车售价,导致A00/A0纯电车型优势减弱,推迟“等待型”消费者购买;A级插混车型相较于纯电车型性价比优势进一步凸显;B级与C级车型依靠高科技配置吸引消费者购买。
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2年1-9月保持爆发式增长,渗透率达26%。纯电车型产品结构优化;混动车型整体市场份额有扩大的趋势。
从细分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来看,A00级市场以新能源车型为主体,A级与B级市场新能源车型销量增长空间大。
从销售城市类型来看,非限购城市所占份额有所提升,二线至五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提升明显,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下沉,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区域普及性显著增强。
从国内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自主车企阵营占据领先地位,国产新势力阵营增速快,传统外资阵营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传统自主车企大规模量产混动车型,整合三电供应链提高竞争力,未来有望持续保持高复合销量增长态势;国产新势力竞争激烈,销量位次不断变化,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传统外资重金打造的全新BEV车型在国内市场并未取得强烈反响,燃油车品牌力难以复制到新能源车型,未来增量空间有限。
预计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在2025年达到46%,在2029年达到54%。未来滑板底盘将获得应用机会,半固态电池迎来量产,换电模式也将有更多玩家加入,主流车企也将坚持垂直整合三电供应的发展策略。
本报告共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读了整体的宏观环境与政策。
第二部分:分析了2022年1-9月整体汽车市场格局与车企竞争格局。
第三部分:展望了未来的市场规模以及相关电气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疫情冲击供应链,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引发了北约集团与俄罗斯的相互制裁,恶化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导致欧洲深陷能源危机,经济进入衰退期。叠加美联储持续加息等事件,全球商品贸易受阻,经济进入高通胀,政府财政负担加重,金融资本市场愈发动荡。基于这样的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下调至3.2%,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设定为2.7%。中国的2022与2023经济增长预期分别设定为3.2%、4.4%。
美国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主要从新车组装地要求、动力电池矿物质与电池组件在美国本土和美国FTA(自由贸易)伙伴国的组装比例等多个角度制定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推动供应链的本土化,促进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还出台了《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用于补贴芯片的本土研发和生产,以促进芯片制造回流美国,以期在全球芯片高端科技领域的竞争中保持美国的领先优势。同时该法案还通过限制了受惠企业在中国的14nm以下先进制程的投产,意图打压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近期,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制裁进一步升级,禁止个人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支持中国的先进芯片开发或生产,这使在中国国内芯片行业中担任关键职位的美国职工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