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2 02:07:47来源:都市快报
最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接诊了46岁的李哥,在遭野狗咬伤一个多月后突发狂犬病,抢救一周后不治身亡。
以为是农药中毒
抽丝剥茧原来TA才是罪魁祸首
近日,李哥遭120救护车送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时,他呼吸急促、胡言乱语,不仅持续抽搐,情绪也非常狂躁,两只手握拳、不住舞动,不停乱吐口水。家里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向身体还不错的李哥,怎么突然变成这个样子?
李哥一直在当地务农,因为家中有不少茶田。他忙时采茶、闲时种菜,是家里的“顶梁柱”。几天前,在给自家茶山喷洒杀虫剂时,李哥没有佩戴口罩也没做其他防护,随后开始出现咳嗽与呼吸困难,体温也升到38℃。
“我们都以为他只是感冒发烧,到卫生院挂水就好了,谁能想到竟然病得这么严重。”李哥老婆哭着回忆,他用了消炎药不仅没退烧、还出现了呼吸困难,整个人异常烦躁不安。
“病人全身的肌肉发硬,抽搐得很厉害,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并且使用镇静剂才将他控制住!”浙大一院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回忆,当时家属一直说是农药中毒,但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他出现了明显的畏光、恐水、恐风,专家团队立刻联想到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又进一步追问病史。
原来从几天前开始,李哥好像无法控制住自己,双手会不自觉地抽搐,夜晚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入睡、后面愈演愈烈。
“难道遭狗咬过一个月,还会染病?不可能吧!”李哥老婆这才回忆起来,丈夫一个月前在山上采茶时,曾遭野狗咬伤过,当时狗扑上来、他躲闪不及,融易新媒体消息,遭狗的牙齿划到了右眼皮。因没有出血,李哥也没在意,甚至没有清洗伤口。而且在遭咬一周后,李哥上山时还见过这只狗狗的尸体,当时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鼠药毒死的。
目前没有机构常规开展狂犬病毒抗体及核酸检测,狂犬病的病原学诊断是一大难题。遭送到感染病科后,专家团队急中生智:选择抽取李哥脊髓中的脑脊液,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收到标本后24小时内捉住致病“元凶”——病原果真是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会有5天至数年不等的潜伏期(通常是2至3个月,很少超过1年),正是因为隐匿性强,李哥因麻痹大意与发病后延误就诊,最终无力回天。
病死率几乎100%
遭这些动物咬伤后都可能感染
“人得了狂犬病后,临床表现主要是兴奋、恐风、恐水、畏光、吞咽困难、流涎、狂躁等,这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之中,不超过10天,病人就会死于脑损伤或是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 陆远强主任对李哥的离去非常惋惜,他解释,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或恐水症,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
在陆主任30余年与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诊过数例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患者。这些患者不一定是遭狗咬伤的,也有遭猫、蝙蝠等咬伤的。此外,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等野生动物都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
陆远强主任回忆,2015年9月,他曾接诊过一名家在农村的中年木匠,木匠做工时不慎划伤了右手拇指,1.5厘米的伤口出了点血。他到村医那里缝针、上了破伤风的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结果木匠的叔叔在高速服务区遭野狗咬伤了右腿,他在把叔叔抬上车时,纱布掉了,木匠的伤口接触到叔叔遭狗咬伤的伤口。两个月后,木匠出现畏光、恐水、恐风和精神错乱等一系列症状遭送来浙一抢救,遭确诊为“狂犬病”,因拖延太久抢救无效死亡。而木匠的叔叔在7月遭咬伤后当天去接种了狂犬病疫苗,没有出现并发症。这个惨剧让他记忆犹新,更显示出狂犬病毒的巨大危害。
狂犬病毒因为广泛存在于上述动物的唾液里,能从破损的皮肤(包括新鲜或尚未愈合的伤口)或黏膜(包括全面的黏膜,如口腔、会阴等)侵入人体,遭抓伤、舔舐、咬伤,哪怕伤口比较表浅、没有出血,其实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一级暴露:
是指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属一级暴露,无风险,无需暴露后的处置,但接触部位需要认真地清洗。
二级暴露:
是指无明显出血的咬伤、抓伤,无明显出血的伤口,已经闭合但未痊愈的伤口,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属二级暴露,要进行伤口处置和疫苗接种。
三级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