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热点 > 城市 >

特稿|康复科里的“新当家”

时间:2023-11-18 00:08:00来源:新民晚报

束小康又出差了,近一年他奔波在全国多家医院的康复科病房,协助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完成一项脑控外骨骼康复系统的上市前临床试验。过去十几年,这位工科博士的科研和工作地点绝大多数在医院,见得最多的人是医生和中风患者。

除了医生、治疗师,他的工作伙伴还有算法工程师、机械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这群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岗位职责的人,天南海北地因为这场临床试验关联起来,将充满科幻色彩的脑机接口技术落地到临床康复的日常。

科幻与科技的一字之差在于虚与实,束小康等人的故事没有丝毫奇幻色彩,却也充满着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医”与“工”双向靠近、交叉融合不断产生的能量,正催生着真正面向患者健康的创新应用以可见的速度从“纸上论文”变成“临床工具”。

特稿|康复科里的“新当家”

图说: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一 疯狂与冷静

2023年,脑机接口概念在全球炙手可热,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神经连接”公司无疑是其中一个高光定格。今年“神经连接”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即将开展向人脑植入芯片的人体临床试验,几天前马斯克发布新进展称明年将对临床志愿者进行11台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手术,2025年27台,2026年79台。新消息甚至影响了中国A股——脑机接口概念股冲高,多只相关股票封板涨停。

一如既往地激进大跨步,这是马斯克的疯狂,却不是一个人的狂欢。

今年恰好是脑机接口的科学概念与设想首次正式提出的50周年。1973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维达尔设想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检测大脑发出的实时信号,再经过“翻译”来控制计算机,开启了脑机接口的科学技术探索和实践。与科幻故事跳脱的未来设定不同,50年间,全球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特别是近20年,在脑电信号的采集、编码与解码,柔性电极开发、芯片系统集成等分支,围绕性能、安全性等诸多指标的创新突破和技术攻关密集产出阶段性成果。如今,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成为康复科的“新当家”。

束小康深刻地感受到了脑机接口的科学与技术进阶,以及这一领域存在的机会。大约12年前,还是本科生的他遭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吸引——我国科研团队在猴脑植入芯片,让它能够在手脚束缚的情况下用大脑控制机械臂把食物送到嘴里。“究竟觉得脑机接口技术太神奇了,未来一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束小康因此决定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后来也如愿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生,一路读到博士毕业甚至之后创业,他都没有离开脑机接口的研究领域。

几周前,中国康复医学会评出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脑卒中手脑感知理论及创新康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人才培养”获得一等奖。该项目的参与单位包括多家医院、医疗器械研发公司和大学,涉及的核心技术就是脑机接口,主要完成人包括束小康和他的临床合作导师、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贾杰教授。同样作为医工交叉的成果,束小康和贾杰团队研发的脑控外骨骼康复系统已进入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是非介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跑得最快”的项目,预计明年正式上市服务中风患者。

特稿|康复科里的“新当家”

图说:华山医院康复病房里,贾杰正指导老李用脑机接口设备进行手功能康复训练。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二 论文与临床

“请注意尝试握拳……休息……”“要想握拳的动作,加油!”第一个指令是机器发出的,接着的鼓励来自康复治疗师。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科病房里,60多岁的老李正在进行手功能康复训练。5个月前突发中风,老李的右手无法自如活动了。

在康复病房的这段时间,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为老李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手功能康复训练需要老李的主动配合,一点儿偷懒都不行。

老李头戴的脑电帽和手上套着的机器外骨骼,就是由束小康和贾杰团队研发的脑控外骨骼康复系统。与其他康复设备不同,老李每次训练的第一步并不是“动手”,而是“动脑筋”教机器。跟随机器指令,老李要屏息凝神专注地想相应动作,脑电帽捕捉信号,人工智能算法立即“学会”老李的抓握“意念”。之后再开启训练模式,一旦老李开小差或是偷懒,机械手就不会进行抓握动作,纹丝不动。


近期热点

特稿|康复科里的“新当家” 11-18

微信:近期平台共处置下架小程序内违规微短剧114部 11-18

原汁原味展现“两万户”历史生活,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建成开 11-18

公安机关通缉缅北电诈重要头目 专家解读三大焦点问题 11-17

江苏一老汉户口簿莫名多了个10岁“孙子” 多部门介入侦查 11-17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