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00:08:00来源:新民晚报
从“跑得最快”的项目总结经验,贾杰觉得不应遭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始终坚持以患者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这或许是核心所在。因此她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跟门诊,亲手为病人治疗,唯有与形形色色的手功能障碍病人打交道,才能在过程中真正意识到患者经历的“治疗”具体是什么,需求具体是什么,才能真正让科研解决问题。
“以往的许多实验或研究,都是我们这些健康人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真正面对病人,融易新媒体消息,才能体会不同的患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哪些治疗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陈树耿非常有感触,团队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戴过研发的脑电帽子,都给自己的头皮抹过导电膏,他发现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使用环节的问题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科研赋能临床手段给予新方法、新理念,临床给予科研新发现、更丰富的学术关注点,两者是不能脱离的。”点点滴滴的感受,有的化为对专业更坚定的信念,有的则变成更直接的优化方案。
转化如何才能更快点?康复手段如何才能更丰富些?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涉及工程、医学、算法科学家等各领域的人员,需要多中心、跨样本的数据收集和研究,更多科研人员和临床人员加入。目前,由华山医院贾杰教授团队牵头、全国5家医院参与成立的多中心平台正在为脑控外骨骼康复系统的上市前临床积累数据。
肢体功能康复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中,遭列为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之一。贾杰和束小康等人都感到振奋,但大家同时感到,脑机接口技术的科普和人才培养,高校、医院、企业间的创新与转化协同等方面都还需努力。“机遇已来,我们能做的工作很多。”贾杰透露,依托此前合作基础,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领域汇集1000多家脑机接口技术推广单位。
而在这个医工交叉团队里,工作从未停止——“脑机接口临床路径标准”已启动制定;明年新产品持证上市之后,将在医院康复病房里推广应用;医工交叉培养的研究生已毕业4人,“后浪”也补充进来……“我们开始考虑研发家庭型的产品,未来脑机接口将带来新的康复治疗范式,针对运动障碍康复训练能开展家庭治疗。”贾杰希望,出院后的老李能根据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开出的“数字药方”,在家里继续最先进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