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0 15:40:01来源:中国网科技
短剧这把火,终究“烧”到了银发群体身上。
今年以来,短剧市场迎来一波中老年题材的井喷,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业奋斗等为主题的短剧,正成为新的“流量密码”。《闪婚老伴是豪门》等多部作品播放量过亿;亲情类的《母爱无声》、家庭情感类的《半生夫妻终成陌路》、逆袭类的《团宠老妈惹不起》等中老年题材短剧同样受到欢迎。一时间,中老年短剧成了内容创作领域手可热的“香饽饽”。
都说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网上也一度流行“讨好年轻人是唯一的政治正确”这样的话,可当短剧的风,吹向“夕阳红”赛道,人们发现,中老年人其实也是一个能够迸发巨大能量的用户群体。
目前,中国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规模达到3.2亿人,全网渗透率达到26.5%。这部分人群的平均互联网使用时间达到了135.4小时,同比增长了5.2%。从互联网产品拓客的角度而言,老年人群的确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像大多数短剧一样,中老年短剧因为集结了密集的剧情爽点、强烈的情感冲突,因而能够很快抓住用户注意力。又因为很多剧集中植入了主角逆袭、正义伸张、母慈子孝这样的朴素价值观,可以引发老年人强烈的共鸣,他们爱上这类短剧也就并不奇怪。
然而,随着中老年短剧的火爆,一种声音出现了,他们认为这类以中老年生活为题材的剧集类目在“收割”“围猎”老年人。所主张的理由譬如有:算法推荐下,短剧将他们围困在信息茧房内,强化刻板印象;收费误导,让他们陷入过度消费泥潭;还有人担心,老年人分不清剧情是真实还是虚构,造成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偏颇认知等。
其实仔细观察,这种声音是突然出现的。这可能是短剧火爆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反思机制,符合社会对新事物的接纳规律。应当说,一些质疑不乏道理,也是为了让行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但笼统地、大而化之地将中老年短剧一概打上“收割”“围猎”的标签,似乎有些不够冷静客观,实在是中老年短剧不能承受之重。
首先应该想想,为何会出现这些中老年短剧?所谓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中老年人的生活秩序中存在这样的“生态位”。网上有人调侃:小朋友有迪士尼,年轻人有漫威和好莱坞,而老年人有什么呢?谜底令人沮丧,除了广场舞与带娃,可能真的没什么了。一个事实是,这个社会对老年人并没有那么友好,他们的娱乐选择远不如年轻人丰富,生活是单调的、乏味的,甚至是煎熬的、谈不上任何质量的。
中老年微短剧的出现,则适时地填补了他们业余生活的空白。这些短剧以中老年人为主角,剧情演绎也都植根于最朴素的日常生活,给了中老年用户一种贴近感。观看这些剧集,可以让他们与现实社会产生共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此外,短剧也可以给他们提供共同的社交话题,增进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免于孤独感与遭剥夺感。
某种程度上,中老年微短剧就是他们的迪士尼、好莱坞,是他们的造梦工厂、娱乐公园。当一些人指责中老年微短剧“收割”“围猎”自己爸妈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反思:是谁造成了爸妈的孤独?爸妈又为何通过短剧排解生活?
有人说中老年短剧坑骗老年人钱包、迷惑认知。这也不免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了。不妨让数据来说话。
有调研显示,在短剧和微短剧市场,其中40-59岁用户占37.3%,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为12.1%。这就表明,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只占微短剧用户的十分之一左右,微短剧用户主力还是中年人与年轻人。这类人群,认知健全,社会经验丰富,称他们会遭“微短剧迷惑认知”“神不知鬼不觉充值”,多少是立不住脚的。
其实,那些“霸总”、“甜宠”短剧,不论对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着一样的吸引力。若说微短剧会对中老年群体带来什么影响,那大概也是适用于年轻人的。单独拿中老年人说事,是一种刻意的“视障”。
中老年短剧不是洪水猛兽。从烈火烹油的草莽期到健康有序的成熟期,中老年短剧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成长中的阵痛,必须要直面、正视,通过共识凝聚、行业引导、平台治理,实现规范发展。
无论如何,给中老年微短剧贴污名化标签,绝不是一个正确的评价姿势。内容创作赛道,成长速度有快有慢,质量有高有低,发展有好有坏,好的要鼓励,不好的要批评,用审慎、包容、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行业,才是一个正常的舆论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