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02:38:48来源:界面新闻
5月30日,腾讯推出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pp“腾讯元宝”,主要面向工作场景,提供AI搜索、AI总结和AI写作等核心能力,同时面向日常生活场景新增创建个人智能体的能力。
从去年底至今,众多头部大模型厂商和创业公司都推出了面向C端的App应用,腾讯的入局时间并不算早,考虑到腾讯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C端用户体量,这个决定让人有些意外。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在采访中给出了官方的态度:“腾讯做大模型不争一时之先。”
因为按照腾讯的估算,目前国内大模型应用日活跃用户渗透率还不到1%,比同行慢几个月推出App也没什么影响。
在混元大模型发布至今的九个月时间里,腾讯在技术架构上做了比较大的升级,从最初的通用专家稠密大模型,变成了如今的MoE混合专家架构,融易新媒体消息,打开了混元大模型参数量的天花板。
“从测试数据看,能力提升超过50%”,刘煜宏介绍称,升级之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已从千亿提升至万亿,预训练语料从万亿提升至7万亿tokens。
在腾讯元宝上线之后,绝大多数头部大模型产品都已经推出了独立的C端应用,业界推动AI落地的共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虽然市面上与大模型相关的AI应用有很多,而且每家产品都说自己有几十万或者几百万DAU,但刘煜宏认为,在去重之后,这些应用合并到一起的DAU也就几百万,对比国内的1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来说,用户渗透率还不到1%。
看似火热的技术和产品,渗透率为何如此之低?
他给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大模型从ChatGPT 3.5问世开始大火,至今也就不到两年时间,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产品能力不足,距离企业和用户需求又很远,导致大模型的落地能力较弱。
另一个原因是公众对大模型的认知度不够。虽然很多企业、开发者和用户都知道大模型很厉害,但究竟怎么用它,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腾讯与很多企业的CTO或技术负责人都聊过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智能客服,应用落地的探索路径很窄,说明在用户教育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刘煜宏认为就算腾讯元宝的发布时间晚了几个月,拉长时间看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大模型应用的)渗透率不到1%,先发优势也就百分之零点几,这个优势微不足道。”
腾讯不着急的心态从“打榜”这件事上也能体现出来。
“我们看到很多榜单,(有些模型)天天刷榜,但是对用户有用么?”腾讯并不太关注榜单,也不太参与评测,很多时候“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我们遭评测了”,刘煜宏表示。
今年以来,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以及月之暗面的Kimi等应用,都投入不少资金用于买量,进行付费推广以及广告投放。
刘煜宏对此表态称,买量营销不是腾讯元宝现阶段的主要目标,“甚至对标竞品拉高整体规模也不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
同样,因为当下大模型应用的渗透率非常低,现阶段去谈整个行业的商业化也为时尚早,“还是个摸索的阶段。”
未来一段时间,腾讯元宝的重心会放在串联腾讯内部的核心产品(比如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通路,以及优化更多垂直行业(法律、金融和医疗等)的大模型应用体验。
因为腾讯元宝主要面向工作场景,所以在信息获取、处理和生产三个环节进行了针对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