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02:38:23来源:界面新闻
无论是联想、戴尔、惠普、华为和三星,还是微软、AMD、高通和英伟达,每家公司都在发布AI PC或配套产品,每位CEO都在高调畅想AI PC的美好未来。
但具体什么才是AI PC,各家给出的标准却不尽相同。
行业普遍采用的是IDC的标准,它的定义最为宽泛,认为只要搭载AI芯片(加入NPU)就算AI PC,一些厂商也确实将搭载酷睿Ultra的产品统称为AI PC。
“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AI PC”,杨元庆对界面新闻称,“拥有NPU不代表能在本地运行大模型。”
在他看来,严格意义上的AI PC必须满足五个标准:配备个人智能体(AI Agent);具备本地异构算力;具备本地化个人知识库;开放的AI应用生态以及设备级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生成式AI通常在云端就能完成,但也有很多应用程序必须在本地端完成操作,“本地部署(On-Prem)从未离开,它只是重新变酷了。”
在提供本地大模型服务上,“我们做得早,自主知识产权更多。大多数传统竞争对手没有联想这样的(AI PC)产品”,杨元庆对界面新闻表示,这是竞品与联想的差距所在。
显然,联想希望通过定义行业标准的方式,来领导AI PC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趋势。
中国市场是当下AI PC的主战场,而深耕中国市场几十年的惠普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同样推出了一系列AI PC新品。
在谈到惠普的差异化优势时,周信宏对界面新闻表示,“我们有究竟的合作伙伴和应用场景来推动AI PC落地,这和市场上的其它品牌不同。”
正是因为对AI落地应用的重视,在5月初的惠普商用AI PC发布会上,惠普集结了大量ISV合作伙伴,对外展示与它们共同开发的用于AI PC的软件应用。
作为AI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企业,微软对AI PC的话语权同样野心勃勃。
5月20日,微软CEO纳德拉对外发布“Copilot+PC”计划,将其称为“史上最强、最智能的Windows PC”。
纳德拉并没有像同行一样将产品归类为“AI PC”,而是给它独立命名,显然微软希望将AI PC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家的Copilot成为AI PC的必备配置。
实际上,全球各大主流厂商(英特尔、AMD、高通、联想、戴尔、惠普和三星等)都将加入Copilot+PC生态,微软在AI领域的“话事人”地位一览无余。
在微软的标准中,想要成为Copilot+PC,处理器必须拥有超过40 TOPS的算力。目前无论是苹果M4芯片,还是英特尔和AMD的旗舰芯片,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微软的首批Copilot+PC选择与高通合作,搭载了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
相较于当下主流AI PC产品选择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Arm架构的功耗优势更加明显,长期来看更适合性能强大的AI PC落地普及。
此前苹果在发布M4芯片产品时,曾公开表示其超越了所有AI PC。随后微软就在Copilot+PC发布会上直接予以回应,称其产品比搭载M3芯片的MacBook Air快58%。
还有不到半个月,苹果WWDC开发者大会即将召开,业界在期待苹果又会给出怎样的反击。
大规模落地仍是挑战虽然AI PC已经成为整个市场公认的未来趋势,但各大公司产品落地的进度并不算快。
杨元庆对界面新闻预测称,理想情况下,今年底全球PC市场将有10%的产品替换成AI PC,更大的可能是这个数据只有个位数。
除了微软Windows11下半年才会推出的客观因素之外,价格和应用生态限制着AI PC产品的市场渗透速度。
相较于传统PC产品,AI PC在存储和散热等方面要求更高,价格也随之升高,厂商必须在价格和性能之间做平衡。
按照大摩此前的预测,AI PC的售价将高于现有PC的均价,商用AI PC的产品定价将在1000美元以上。
过高的价格显然会阻碍AI PC大规模落地。
在年初的采访中,联想中国区总裁刘军曾对界面新闻表示,要争取把首批AI PC价格做到1万5以下,“有难度,但我们会尽力”。
上个月联想发布首批AI PC时,已经有多款产品的售价遭做到1万5以下,甚至6000元左右。
考虑到联想在本地搭载大模型服务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这种不惜代价压缩售价的决定,体现出联想力推广AI PC的决心,但这个售价在联想目前的产品线中仍然偏高。
惠普本月推出的首批商用AI PC,在没有搭载本地大模型的情况下,勉强将低配产品价格做到5000元档位。
但即便如此,目前最便宜的AI PC产品也依然比同配置的传统PC更贵,想要主流配置,用户就需要额外花费一大笔钱。
杨元庆认为,AI PC落地后将推高PC市场的产品平均售价。对产业链来说是好事,但对消费者来说,购买门槛依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