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7 11:50:01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因谐音“我爱你”,“520”“521”这两个日期逐渐演变成了信息时代的 “网络情人节”,催生了又一波“甜蜜经济”消费热潮。
作为“甜蜜经济”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国婚恋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借助时下正风靡的“国潮”、新中式风潮等,一些地方的景区推出联谊活动、线下相亲活动或是传统婚俗文化体验活动。前不久,线下爆火的“王婆说媒”就是一个例子,它引发多地景区争相效仿。对各地来说,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将婚恋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释放发展动能的新路。
“甜蜜经济”的加速发酵,也为鲜花礼品消费市场带来新商机。无论是作为节日礼品还是婚礼装饰,鲜花既蕴含着幸福美好的寓意,又能衬托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因此成为消费者的优选。尤其每逢“情人节”,各种花束和礼盒令人眼花缭乱,即使价格比平时上涨了几倍,也无法阻挡消费者购买的热情。鲜花为“甜蜜经济”增色,反映出如今人们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寄托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甜蜜经济”的生意在“520”“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期间迎来周期性增长,融易新媒体消息,就不得不提到这些节日里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于很多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爱情、节日、婚礼需要“仪式感”,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制造一些浪漫气氛,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消费,更多还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推动婚恋等相关产业“甜蜜”升级,就要看到年轻人的这种“态度”,精准抓住消费者的“情绪点”,以更优质、丰富的“食材”来满足消费者的“甜蜜”需求。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婚恋产业内的各个环节还比较分散,大多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在服务质量保证上增加了一些不落实性。为了让“甜蜜”不打折扣,相关行业不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增强品牌附加值等方式,以形成竞争优势,确保服务品质。当然,要充分释放“甜蜜经济”活力,还应进一步重视相关产业在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甜蜜经济”蕴含增长潜力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比如,有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鲜花礼品和筹办婚庆宴席时,存在着过度包装和人情攀比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这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仪式感”消费并非消费主义,“小而美”“简约而不简单”同样能体现浪漫。
相关企业在开拓营销思路的同时,同样也要遵循适度、有序的原则。面对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卖情怀”或者“整花活儿”,只是留住消费者的第一步。用心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具个性化的“甜蜜”服务,需要各方携手走好品质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惟有如此,才能让“甜蜜经济”不断释放新活力、绽放新魅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