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21:18:38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应急管理部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吸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督促各地完整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解决问题迫在眉睫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5亿辆,融易新媒体消息,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30多倍,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人拥有“小电驴”。愈发常见的“小电驴”,却给相关管理部门、小区物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新挑战。【详细】
另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而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则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在巨大的保有量之下,解决这一公共问题迫在眉睫。【详细】
应严格按规定执行
对于高层建筑的架空层,应急管理部门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未进行防火隔离的架空层禁止停放电动自行车,禁止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高层民用建筑的架空层内如果设有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或安全出口,不得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详细】
为什么车主们执意要让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于庞大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安全事故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有的车主对此心存侥幸;二是为了贪图方便,有的车主一步路也不想多走,不愿到充电桩充电;三是充电桩设置不足,有的车主习惯了在家充电。【详细】
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近年来,为遏制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防患于未然,不少地方疏堵结合。堵,即增强“人防+技防”手段,除了人员巡防外,电梯内加装感应报警装置,提示居民不得将车辆进楼入户。疏,即划设电动自行车停放专区、增设充换电设备、降低充电费用。【详细】
此外,在电动车停放等管理上,每个环节都要有人管、有人抓、有人盯,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老旧小区要想办法建好集中停放和充电车棚,新建小区在规划之初就要将电动车停放区和小区建筑物理隔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才是真正对居民负责,对生命负责。【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
V视角:
@沉浸式:提高居民个人素质很重要。
@小静:再小的问题漏洞,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陌川:小区物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管理责任。
@遭风吹跑:还需切实回应车主的充电需求。
@散人发出的星光:公共安完整前,没有人可以作壁上观。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此次应急管理部要求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集中治理,无疑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必要之举。当然,只有疏堵结合,才能提高治理成效。管好电动自行车、消除安全隐患,不仅要堵住上楼的漏洞,也要提供楼下的相应配套服务。这些都有赖于有关部门、小区物业、业主等多方共同探索,形成共赢方案。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