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2 20:55:03来源:经济日报
现代物流联系生产和消费,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优化物流服务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顺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新征程上,要深入把握新时代物流发展特征,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供需适配的现代物流体系。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供需适配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不仅要求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而且要求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效率提升,从而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创造产业增量价值。这就需要聚焦供需对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运行模式,有效提升物流服务供给质量。
推进供需适配的物流体系建设,要立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物流服务的供需适配度,更好服务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供应链组织新场景、智慧物流新生态,支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行前瞻性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流通网络,塑造城市群、都市圈物流高质量发展格局。紧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更好统筹供需,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二是立足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联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畅通经济循环需要在保障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国际物流能力,提升内外通道衔接质量,融易新媒体消息,优化国际供应链服务环境,降低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有效支撑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物流业态和运行生态。
推进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建设,要围绕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进、出两个方向的物流要素布局和运行组织,增强国际物流保障能力。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建立更为顺畅衔接的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完善金融、贸易等功能嵌入,增强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以重大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培育竞争力强的国际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行业深度融合,打造内联外通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强化国际物流要素和功能集聚。提升沿海港口、国际机场等国际枢纽发展水平,立足服务强大国内市场,注重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推动铁路、内河水运大通道有效衔接,更好联通国际通道,助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安全高效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现代物流体系对经济循环的支撑服务作用,有利于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物资供应,有利于保障流通部门的战略储备、提升流通速度,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选择。
推进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立足现有物流发展条件,遵循物流发展基本规律,找准存在的短板弱项,系统优化布局。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加强总体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存量物流资源的空间整合、业态整合、运行整合为切入点,优化增量要素投入结构,加快推进“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网络经济效应。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行网络构建等,推进城郊大仓基地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改造、升级,加强应急物流组织预案的设计与演练,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和供应链持续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