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05:24:16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媒体揭秘了一些借支教之名牟利的乱象:有一个收费8000元的所谓“6天5夜支教项目”,一半安排是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项目结束后,参与者可获得一张“义工服务证书”;部分为申请海外名校和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年轻人,也将支教视为“快捷镀金”渠道,一些中介公司看到市场机遇,提供相关短期“功利式支教”服务……
公益支教岂能成商品
支教本是服务社会的善举,能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充实师资力量,同时也为有志于扎根基层、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提供锻炼提升自我、更好服务社会的渠道。一位知名主持人谈论支教问题时曾说,“确定要做中长跑,起码应该有两到三年的稳定期,才能真的对得起孩子们那些期待的目光。”【详细】
可是,一些满脑子生意经的人却把“支教”开发成了商品,成为另一些人“镀金”或体验生活的工具。不少短期支教只有一周,而且游玩时间大于支教时间,忽视了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活动已完全变质,偏离了支教的本心,不仅对当地孩子没有帮助,还可能会给他们造成新的困扰。【详细】
对支教项目要强化监管
这种所谓的“支教”,头顶公益帽子,打着“生意经”的算盘,属实功利性明显。如今“假支教”乱象不止、发展偏离初衷本意, 这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有关部门要严令禁止、予以整改。【详细】
有关部门还应推动建立志愿者平台,融易新媒体消息,致力于更好地消除“信息差”,助力加强志愿者和受支援地的沟通,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对支教志愿者给予支持和关怀,强化对支教行为的监管,不让那些有不良动机的人污染了支教队伍。【详细】
推动支教长效化、常态化
规范支教工作,不仅要强监管、严法令,还得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各方对支教利他精神的思想认识。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真正关心教育的组织和人士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推动支教长效化、常态化,为山区孩子传递温暖、奉献爱心。【详细】
作为支教志愿者输出方的高校和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拔标准。例如,采用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双重机制对支教活动申请人进行品德评估。志愿组织方等相关组织应将关爱和资源投放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避免类似“一所学校遭反复送教上门”的“支教形式主义”。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更应端正支教动机,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奉献教育”。【详细】
(以上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南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罗辑老师:教育和公益不能变成生意。
@Forever----Young:对有些人来说,短期支教除了能“镀金”,还能“美美地发朋友圈”。
@三思逍遥:伪善是和邪恶一样糟糕的东西。
@晓风_残hen_659:教育质量和支教效果才是参与者真正应该考虑的事情。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支教工作神圣而又严肃,事关教育公平,也关乎众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我们绝不能让它异化为别有用心者的“镀金”工具或“摇钱树”。进一步规范支教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对相关乱象重拳打击。我们也乐见更多秉持初心的组织者、志愿者参与到支教工作中来,为那些有需要的孩子送去爱与希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