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4 22:49:02来源:界面新闻
快仓智能的精益生产管理专家王哲煜负责管理工厂统筹生产管理,园区上下的人喜欢叫他“厂长”。快仓园区工厂花了八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速度快到“签约规划的3.2万平方米厂房已经不够用了”。
左为快仓早期手工打磨组装的样品机,右为快仓潜伏式机器人 快仓各类机器人在工厂内工作供应链上下游的就近原则对于扩大再生产起到关键助推作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三电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电池)、传感器(主要为雷达),这些已经占去一台机器人超过75%的成本。这些零部件的知名厂商密集分布在长三角地带的江浙沪、安徽等地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县。
王哲煜认为,无论是从成本的角度,还是效率的角度,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载体。而载体的核心是供应链,即长三角、珠三角地带呈现集群分布的工业体系。
千亿产业的机会与挑战在苏州“十四五”规划十大千亿产业链的定位中,机器人产业(覆盖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2025年的总产值要突破1000亿。吴中区提出要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第一区”,昆山陆家镇也将“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作为目标。
机器人作为先进智能制造的代表,近五年来随着资本投资的强力助推驶上快车道,正处在产业化投入的早期阶段。
投研分析机构PitchBook的数据显示,从长期来看,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全球投资过去五年飙升了五倍以上,从2015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54亿美元,吸引投资的公司数量从169家增至269家。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的一项关键指标)的新平均值已增至每万名员工141台机器人,2015年仅为每万名员工69台。
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投资使得其机器人产业连续跃升。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49台,低于世界平均值。IFR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21年首次超越美国,在全球机器人密度排行榜上排名上升到第五位,达到每万人322台。
从供需关系和全球机器人的总保有量来看,中国生长出千亿机器人产业空间巨大。工信部起草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17年时就已经占到世界总出货量的一半。“十四五”规划要求机器人产业密度要在2025年达到每万人450台。
但机器人行业又兼具新兴产业“未火先卷”的典型特征。
“国内机器人市场实在太卷了。整个行业、各赛道都有太多竞争对手。大家都有可能冲出来,都在相互斗相互防。”苗志坤告诉记者,价格对机器人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同行内卷打价格战成为了全行业的一大痛点。
以工业移动机器人为例,海康威视(002415.SZ)、大华股份(002236.SZ)这一领域的两大头部公司。海康威视今年3月正式拆分旗下海康机器人冲击A股上市,大华股份也被曝光正在筹划分拆华睿科技正在上市辅导。
海康机器人最新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移动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近三年分别为8.3%、8.6%、11.8%,毛利率却因为市场激烈的低价竞争而一路下滑,分别为 49.5%、42.9%、38.6%,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平均毛利率已经降到不足35%。
机器人行业现阶段主要服务企业用户,抢客户、头部厂商全程盯着对手压价,不少机器人公司开始免费安装部署、牺牲毛利率甚至亏钱拿项目,并且迅速自上而下蔓延形成行业的长期生存现状。
海康机器人在2020年对移动机器人产品大幅降价,单价从7.9万直降到6.6万(从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单价分别为7.9万元、6.6万元、7.4万元和 7.2万元),回复证监会问询表示“竞争激烈,行业内众多企业希望通过降价方式抢占市场份额”。
低价博弈已经演变成大小厂商的内卷螺旋。国产工业机器人想要安身立命只有两条路:要么有本事拿订单,要么有本事拿投资。苗志坤看来,价格战打到最后卷的都变成了焦虑,中间产生许多内耗。“同行竞争很多时候直接就变成相互叫价。比如说你卖5万,我就卖4万,你卖4万,我就卖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