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科技 > 互联网 >

让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3)

时间:2023-05-28 07:14:01来源:经济日报

  鲍春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就业,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农民工总量不断增长,就业结构和流向也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县域范围内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2年底,在本地乡镇就业的农民工达12372万人,比上年增加293万人,增长2.4%。这种趋势性变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首先,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就业流向变化。近年来,发达地区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县域地区转移,为县域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12年至2022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不仅活跃了县域经济,而且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另外,数字经济发展拓展了就业的空间范围,推动就业机会向县乡层面下沉,农民工可以通过农村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数据标注等新职业在本地实现就业。

  其次,到城市务工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虽然农民工到城市务工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022年农民工在县域就业的月平均收入比跨省外出低约1214元,但调查发现县域农民工周平均工作时间更短、工作满意度更高,加上城市房租、教育、医疗、交通等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农民工感觉外出打工性价比不高,选择在县域就业。

  再次,群体结构变化影响择业意愿。老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外出务工存在诸多不便,加上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技能需求不断提升,选择就近就业的比例有所增加。三四十岁的中生代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既要照护老人又要关心子女教育,很多人更倾向于在家附近打工。相较而言,年轻一代农民工更愿意到城市务工。

  县域就业农民工增多对繁荣县域经济有积极作用,有益于带动当地消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县域地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大企业相对较少,很多农民工就业不稳定,不少是半工半农状态。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返乡后因年老体弱,就业难度更大。另外,县域农民工中技能人才占比较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招工需求,无法形成产业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的联动效应。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就业农民工的发展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202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县域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市民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县域农民工就业趋势变化和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就业支持力度,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促进县域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着力提高县域农民工就业质量。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县乡就业承载力。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场地和资金等全方位支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保障县域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力度,优化参保方式和转移接续流程。

  二是持续增强县域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县域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发展,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其按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设立培训项目。实施“订单式”“嵌入式”“项目制”培训,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参训人员就业率。

近期热点

中经评论:家装服务行业亟待规范 10-28

扶持中小企业尚需发力 10-28

强镇兴村需精耕细作 10-28

法国开启再工业化“绿色纪元” 10-28

银行也不能乱收费 10-28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