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21:30:41来源:经济日报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构建一体化保护修复机制
主持人:为什么要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许开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修复是指采取人工措施让受损的生态系统尽可能恢复到某一参照状态的过程,亦称生态恢复。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目标可能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也可能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改善。
我国生态本底脆弱,历史遗留和新生生态问题交织叠加,生态保护修复形势十分严峻。开展生态修复是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对推进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升。
2016年以来,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为指导,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实施了3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先后在全国24个省(区、市)选取25个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探索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的一体化治理路径。工程区域涉及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包括泰山、祁连山、黄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川滇生态屏障以及东北森林带等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工程内容包括废弃矿山修复、水流域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污染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各部门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封禁保育、湿地修复、水土流失防治、防沙治沙、海洋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5438万亩,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积1.8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3.04%,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88.02亿吨,总碳储量91.86亿吨;全国草地面积26453.01万公顷,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56.1%;湿地保护率达52.2%。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新时代国家层面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纲领。规划全面布局今后一段时期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出到2035年推进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要目标,确定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区四带”总体布局,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部署9项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和4方面保障措施。9大工程基本涵盖原有工程的核心区域和主要建设内容,是原有工程的接续和拓展,并通过统一规划、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解决现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交叉重合、分散投入等问题,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转变单类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主的模式,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开始,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整合财政资金,在3批工程试点基础上,确定2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支持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重点支持“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山水工程”成效显著
主持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哪些特点?取得哪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