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08:25:02来源:互联网
核心观点:科伦药业近期通过频繁分拆已然构建了“科伦系”帝国,然而,科伦药业估值并未得到大幅提升,估值水平仍处于低分位。母公司估值有没有受频繁分拆压制?相关费用异于同行有没有费用腾挪转移?值得注意的是,科伦药业业绩似乎藏有“水分”,相关资产的坏账计提较同行略显宽松。此外,TROP2 ADC赛道仍面临着疗效和安全性的双重考验,公司核心产品SKB264(MK-2870,TROP2-ADC)具体是馅饼还是陷阱,这或有待进一步观察。
创新药产业发展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同时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针对创新药的利好政策持续不断。同时,由于创新药企属于典型的研发驱动型企业,具有发展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特征,如何衡量企业潜力与价值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为此,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了部分代表创新药企,从业绩表现、研发投入、融资能力、现金流、管线规模、Ⅲ期临床管线及上市药品占比、获得孤儿药认证情况、License out金额……试着从市场验证、管线价值、资金流安全等三大维度,绘制出创新药企全景图,解码国内创新药企价值与风险,本期标的为科伦药业。
市场验证:估值受频繁分拆压制?销售费用或有玄机 55亿应收款藏财技
常言道,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创新药的价值最终要由市场来评价,究竟体现为公司的创收、创利能力以及估值水平。
由于创新药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尚未实现盈利,核心价值逻辑往往是其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而非当期的业绩表现,因此普遍使用的市盈率估值方法存在失真现象。由于创新药研发需要持续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因而在各估值指标中,市研率估值方法相对更契合创新药企。 有时会选择市研率指标作为公司估值参考。
此外,上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关于印发《估值报告审核指引(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管线估值法、交易案例比较法、上市公司比较法等估值方法较为适用。通常需关注:主要产品所处的研发阶段、市场需求、药品许可证的知识产权等重要影响因素,并关注与价值密切相关的主要经营指标,如市销率(P/S)等。
然而,我们发现,科伦药业的市场估值却显著低于行业水平。截止8月31日,科伦药业的市研率为22.03倍,市销率为1.95倍。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创新药指数(866076)所包含各股的市研率中位数为40倍左右,均值为60倍左右,最高为233倍,最低为11倍。同期市销售率中位数为15.96倍。
来源:wind
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7.34 亿元,同比增长 17.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 亿元,同比增加 5.34 亿元,增长 61.53%。
值得一提的是,科伦药业基本面整体实现了营收与盈利双丰收。然而,从估值水平看,科伦药业似乎偏低。科伦药业是否出现估值水平与业绩背离?这背后具体有何隐情?
首先,公司的创新药收入占比仍然较低。
科伦药业的创新药主体在子公司科伦博泰生物。2023年半年报显示,子公司科伦博泰生物就创新研发项目与 MSD 达成合作协议以及有偿独家许可,按照已履行的合同义务, 2023年上半年科伦博泰生物对 MSD 确认收入人民币 10.37 亿元,收入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换言之,创新药对科伦药业业绩贡献较小。
其次,母公司估值到底有没有受频繁分拆压制?销售费用或有玄机。
近年,科伦药业通过频繁分拆构建了“科伦系”帝国。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年底,科伦药业将子公司川宁生物成功分拆上市。继子公司川宁生物成功上市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科伦药业再推分拆计划,分拆旗下创新药子公司科伦博泰至港交所上市,最终于今年7月11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我们曾在分拆系列文章中对频繁分拆动因与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指出,纵观海内外,分拆上市或“抬估值、提盈利、优负债”等好处。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其伴生的隐患。首先,分拆或导致母公司遭掏空,分拆上市沦为大股东的变现套利工具。有的公司把分拆上市当成“IPO生意”,频繁分拆上市母公司呈现“空心化”趋势,遭市场质疑存在圈钱嫌疑。其次,为满足分拆上市条件或优化报表结构,诱发可能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倾斜或利益输送。母子公司业务切割不足导致相关独立性存疑,需要谨防相关费用或利润转移情形。
科伦药业是否诱发以上风险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公司销售费用却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