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4:34:10来源:互联网
在终端诊疗持续恢复和合规销售推广下,我国医药生物行业有望逐步迈向更高质量健康发展阶段。
8月份社会融资增量超预期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8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一转上月低迷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当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1.6个百分点。
受社会融资超预期刺激,A股午后强势反弹,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科创50等指数午后开盘均出现跳涨情形。以上证指数为例,11:30收盘时涨幅不到0.6%,午后开盘2分钟,该指数直接涨幅拉升至1.1%以上。
融易新媒体消息,北上资金潜伏超跌龙头,机构扎堆看好这些股" src="http://stock.10jqka.com.cn/e.thsi.cn/img/1222aac34ba28be0" data-type="">
与数字经济相关的题材如CPO概念、云游戏、英伟达概念、元宇宙、NFT、ChatGPT概念、国资云等均出现明显拉升。CPO概念股光库科技(300620)午后拉升最为明显,11:30收盘时股价涨幅不到4%,午后一度拉升至20cm涨停板,收盘涨幅回落至13.76%;旭光电子(600353)、兆龙互连(300913)、源杰科技、新易盛(300502)、天孚通信(300394)等也出现大幅上涨。
医药板块大幅反弹
截至收盘,超3700只股票飘红。减肥药、仿制药、创新药、CXO概念、猴痘概念等多个医药相关题材大幅上涨。减肥药概念股常山药业(300255)收获20cm的涨停板;金凯生科(301509)盘中涨超19%,收盘涨幅回落至12.68%;涨幅靠前的还有普利制药(300630)、甘李药业(603087)、华东医药(000963)、圣诺生物、诺泰生物等。
消息面上,摩根大通上周提高了对减肥药的销售额预测,将到2032年整个减肥药市场的销售额预测提高了一倍,达到710亿美元。
资金面上看,数据宝统计,8月以来按照区间成交均价计算,北上资金增持超亿元的医药股有12只,如药明康德(603259)、云南白药(000538)、太极集团(600129)、同仁堂(600085)、康缘药业(600557)等。这12只股票中超九成上半年净利润为增长状态。如CXO龙头药明康德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13亿元,同比增长14.61%;中药龙头云南白药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8.28亿元,同比增长88.47%。
和新能源赛道类似,今年医药生物板块整体走势低迷。数据宝统计,截至9月11日收盘,医药生物行业A股市值6.26万亿,板块指数年内累计下跌11.16%,远远跑输同期上证指数。迈瑞医疗(300760)、爱尔眼科(300015)、智飞生物(300122)、联影医疗、华东医药、万泰生物(603392)、复星医药(600196)等行业龙头股今年以来均跌超10%。
医药板块处于多重底部区间
对于医药板块,国金证券指出,在短期内院内诊疗秩序调整后,具备合规经营优势的医药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长期看,随着医疗反腐的推进,医药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优质创新的持续增长有望得到进一步保障。
东方证券认为,长期来看,医保控费和常态化集采将会持续,企业需要选择新的品种、充分抓住临床需求,看好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产品端的需求机会。医疗器械方面,常规诊疗不断恢复叠加政策边际放松,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CXO方面,行业景气度有望边际改善,具备底部投资价值。
东海证券表示,上半年,医药生物板块受疫情高基数、宏观环境等多因素影响,板块整体复苏步伐较慢;下半年,在终端诊疗持续恢复和合规销售推广下,我国医药生物行业有望逐步迈向更高质量健康发展阶段。当前医药生物板块处于业绩底部、估值底部、持仓底部的多重底部区间,投资价值显著。
部分医药股未来增长潜力获机构看好。数据宝统计,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今明两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30%的医药股有36只。这些高增长潜力股中,最新收盘价较年内高点平均回撤30.01%。康龙化成(300759)、西山科技、皓元医药、诺禾致源、太极集团、卫信康(603676)、一品红(300723)回撤幅度超40%。
最新收盘价与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多只医药股具备较大上涨空间。数据宝统计,上述36只获机构预测高增长的医药股中,诺禾致源、一品红、皓元医药、博济医药(300404)、同和药业(300636)、司太立(603520)、太极集团上涨空间超50%。诺禾致源上涨空间67.75%排在首位。中信建投(601066)证券认为,诺禾致源是国内基因测序服务领域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推进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升级,海外全球本土化布局推进带来渗透提升,整体增速有望逐步恢复至疫情前快速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