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5 09:40:01来源:新媒体
在四川凉山州的偏远山村中,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商业支教研学”活动引发了社会关注。这类项目标榜公益,收费却高昂,每人需支付上万元至近四万元不等,持续时间大约一周。参与者多为中小学生,他们会前往当地学校,为那里的学生提供短期教学和文化交流体验。尽管名为“支教”,实际上却常常变为一种形式化的表演,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和真正需求,孩子们反而成了活动中的陪衬。
此类支教活动不仅在性质上偏离了公益初衷,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融易新媒体消息,许多参与支教的中小学生自身尚处于学习阶段,未经专业训练,他们的教学内容有时仅限于基础的英语字母和简单对话,这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并无实质帮助。这种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暴露出对受教孩子极不负责的态度,其背后则是遭利益驱动的功利主义作祟。
侦查揭露,这门“生意”得以运转,还涉及到了基金会组织、乡村学校及村委会等多方参与,形成了一条隐蔽的利益链。虽然当前凉山州已采取措施应对,包括暂停相关项目并启动专项整治,但有迹象显示,一旦风波平息,某些“支教”项目可能会试图再次启动。
因此,如何有效根除这种功利化的伪支教现象,恢复支教的纯粹公益性质,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成为了摆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除了加强监管和排查外,推广真正有益的支教模式,鼓励正向力量,或许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