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3 21:29:00来源:新媒体
6月20日,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宣布,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自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至近1900只,这一成果促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从“濒危”下调为“易危”。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指出,大熊猫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特定山系。野外种群现已增至约1900只。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了科学的繁殖与疾病防控体系,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728只,其遗传多样性与野外种群保持一致,为国际合作、科普和放归自然项目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于野生动物种群的统计方法,魏辅文介绍,中国通过大规模侦查记录了30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200多种的数量已得到较准确掌握。尽管如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侦查仍面临挑战,因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复杂。目前,正努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构建监测体系,以实现完整监测。
对于大熊猫保护策略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定震教授强调,虽然让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是最理想的保护状态,但人工繁育作为辅助手段同样重要,特别是在科研和教育方面。人工繁育不仅有助于科学研究,还是保存遗传资源、恢复野外种群的有效途径。至于人工繁育个体的放归,需经过严格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
刘定震还说明,融易新媒体消息,为防止圈养大熊猫近亲繁殖,中国建立了详细的大熊猫谱系记录,通过科学配对确保遗传多样性。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已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展开了大熊猫合作,促进了科研进步、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
针对网络上关于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同源性高可能导致的担忧,刘定震澄清,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仅为60%多,远低于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因此相关担忧缺乏科学依据。同时,所有境外合作研究均受到严格监管和协议约束,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