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2:39:01来源:新媒体
研学团的“乱”,也让名校和博物馆不堪其扰。北大和清华近期都公开发文表示,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提醒游客拒绝以任何名义提供参观服务的有偿预约行为。国家博物馆也发布通知,自7月16日起,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更早之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也发布了类似管理条例。
谁在瓜分研学生意?
火爆而混乱的研学团,暴露出这门生意的短板,背后的原因是研学机构的鱼龙混杂,大量不成熟的机构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去年年底开始,过去受疫情影响的研学行业逐渐复苏,并吸引了大量机构进入,但从专业程度、服务质量、有无资质等维度来考量,从业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市面上研学团的从业主体十分多元,有专门的研学企业、亲子游/夏令营机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营地基地企业等,还有教培、旅行等转型玩家,以及想“跟风创业”的小白。
今年以来,行业玩家的整体数量进一步增加。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研学旅行相关企业322家,同比增加近80%。
有不少跨界玩家来自互联网教育行业,其中不乏一些已有游学和冬夏令营项目的教培巨头,如新东方、学而思和网易有道等。而在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更多的中小教育机构也增加了研学业务。
疫情期间,处境艰难的旅游人是另一路转型大军。“研学某种程度上算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分支,过去,旅游市场火热的时候,因为做旅游跑量,流水更高、成本更低,研学不受关注。疫情之后,有团队地接能力(包含食宿和交通)的旅行社和有专业知识的导游,开始盯上研学业务。”重庆探程教育合伙人鲜于文奇称。
由于当前研学的界定模糊、行业标准不健全,导致入行门槛比较低,还有很多行外人想加入这个行业。鲜于文奇称,去年11月前后,不少人在他的社交平台留言咨询“研学能不能做”,但整体是观望状态,到今年年初,咨询方向已经变为“研学怎么做”。
研学生意之所以引来如此多的从业者,是因为真正的研学项目通常会涉及产业链上下游,一家公司很难从头到尾履行所有服务。
举个例子,一个学校如果想在学期内组织一场研学活动,需要先让几家具有专业资质的研学机构或研学基地进行竞标,给出研学路线、方案、价格等;再由中标的研学机构履行地接服务和教学项目,或将这两类服务外包给旅行社和教育机构。
而到了寒暑假,学生不在校内,家长们往往会在旅游途中购买单个景点的研学产品,这些产品由零散的景点旅行团或导游个人提供服务,从业者水平更加参差不齐。
“研学旅行产品横跨教育和旅游两个行业,不同机构的跨省合作是必要的,并且是未来趋势。但层层外包容易带来权责不清,加上目前市场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加剧了行业的混乱程度,可以说,质量如何全靠从业者自觉。”浸思研学创始人高远称。
多位家长和从业者都提到,对于现在学业压力大、户外活动少的学生们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研学的基本价值,也值得为此付费。但市面上,的确存在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等心理虚假或夸大宣传,同时因为服务能力跟不上,造成价高质低、不履行承诺等乱象。
这种追求销量不顾质量的做法,导致不少家长和学生“败兴而归”,认为“不值票价”,最后成了一锤子买卖,还影响了研学行业的口碑。
研学团,赚不了快钱
这门看似低门槛的生意,吸引了不少想赚快钱的人,但在专业研学机构从业者的眼中,研学的钱,没那么好赚。
一位从业者告诉「定焦」,一些想赚快钱的从业者对这行缺乏敬畏之心,有的没有按照教育的思维做,也没有按照旅游的思维去做,而是进行资源撮合——通过分佣的方式将不合格的机构推荐给学校,或给家长售卖“伪研学课程”。
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家长和学校花了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对研学留下不好的印象,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他们的生意也做不长久。
而那些真正的研学服务商,面临的难度同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