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7 17:16:32来源:互联网
“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医院进行限制,尤其从医保范围进行限制。这次国家医保局的行为恰恰能够有效挤掉‘水分’,把价格降下来,形成良性循环。”刘鑫说,“从某种角度来说,过去卫生行政部门和药监部门甚至可能是一个利益的分享者,所以不会推动进程。现在因为涉及医保资金,所以医保部门要去动这块蛋糕。”
刘鑫认为,这次集中带量采购是一个好兆头,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干预,或许才能将“水分”挤出去。
规范医疗器械发展
价格质量做好平衡
在冠脉支架的中标价曝光后,有支架厂商随即向媒体表示,冠脉支架不再属于高值耗材产品了,甚至直言“原来院内冠脉支架市场规模大概在120亿元左右,但这次带量采购,市场规模降至10亿元以内。未来5年内,这一市场也许不会再有创新产品出现,带量采购挤掉了行业‘水分’,而如今的‘地板价’也没有留出一定的创新空间”。
对此,刘鑫表示不认可,“医疗器械价格定那么高,并不是医疗器械的权利人享受了价格。从权利保护的角度而言,支架与其他专利产品是一样的,过了专利保护期后谁都可以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发明创造没有太多的关系。只要还有专利保护机制,就有人会去发明创造”。
王岳则提出另一种看法:“集采带来价格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创新研发的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障,政府集合大量的采购订单,以量换价,企业往往没有办法应对这种横向的集团采购,要么出局,要么答应低价。”
王岳进一步分析,目前行业内存在的乱象主要是商业贿赂等,集采的目的在于把不合理的成本压缩下去。但客观而言,集采带来价格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创新研发的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障,所以集中采购可能并不是一种最好的采购方式,但现在又想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是一种次好选择。
“也许伴随着互联网药品和耗材销售的普及,可能会逐渐从集中采购变为分散采购,当药品或器材价格的虚高在短时间内被压下去以后,或许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向分散采购过渡的方式找到价格的最佳合理平衡点。”王岳说。
王岳认为,国内的药品和耗材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不去设定政府的集采价格,则会出现价格虚高;如果集中采购价格过低,又可能会出现质量问题和创新停滞不前。因此,要思考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于未来天价医疗器械的破局之路,刘鑫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政府主办的医疗机构是一个非盈利的医疗机构,但现在这些医疗机构打着非盈利的旗号进行盈利,因为在政府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如果医院不盈利,就没办法给职工发工资,所以政府要为医疗行业提供补贴。
第二,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参与机制对流通环节、生产环节加以制约,如像药监部门的带量采购等。
王岳的建议则是除了管行贿人外,还得管受贿人,“新的执业医师法建立了医师的终身禁业制,如果是因为商业贿赂受到了行政处罚,追究了刑事责任,今后就不能再注册成为医生。执照一旦被吊销,则是永远吊销,不能再从事这个行业”。
王岳同时提到,目前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待遇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高的非常高,低的非常低。应该大幅度缩小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收入差距。
“还应鼓励企业直销,甚至要求生产企业必须直销,不允许搞代理制,将现在的药品和耗材经销商变成配送商,通过直销模式把所有流通环节的道德风险、法律责任转移到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一般不敢实施商业贿赂行为。”王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