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9 08:12:05来源:金陵晚报
    喝鸡汤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作为对寒冬的记时方法,人们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9天,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
    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1月9日进入“三九”,也恰在小寒节气内。
    这个时节,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老南京有“逢九一只鸡,天天一个蛋”的进补习惯,因而小寒这一天,南京人的餐桌上还会有一锅热腾腾的鸡汤。
    老南京人喝鸡汤有很多种讲究,融易新媒体,比如“进补的鸡要三年以上老母鸡”“煨鸡要整鸡不切块,否则‘跑了元气’”“最好是整只鸡由一个人包干,否则大家共食,该补的没补到,不该补的都补了”“逢九一只鸡,从中不能断”等等。虽然大多说法在现在看来不甚科学,但在“九九”中喝鸡汤,确实是食补佳选。
    吃菜饭
    小寒这一天,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食材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末与糯米一起煮,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
    已故民俗专家王涌坚曾在采访中提到,用来做菜饭的咸肉、板鸭、香肠等物,如今看似平常,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条件富裕的人家才能享用到的。条件不好的人家往往舍不得加肉,便会在菜里埋一勺猪油,在饭菜油水少的时期,这样吃起来格外香。
    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便是饮食文化。节气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不止在农耕,不止在穿衣,更在于丰富和改变着我们的饮食。
    对于物产丰富的南京,节气的改变,就意味着舌尖上味道的改变。尽管大部分饮食习俗已经不在,但不少时令美食依旧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送灶
    今年的农历春节来得早,腊月二十四的“送灶”也在小寒节气里。
    “灶神”又被称为“灶王爷”“灶君菩萨”“司命灶君”“东厨司命”,相传是奉玉帝旨意常驻人世灶间,负责掌管各家社火,记录人间是非,主宰一户家运的神灵,在我国有着悠久且广泛的祭奉历史。
    传说,腊月二十四这天,灶神要上天向玉帝述职,为使他“白一岁事”时多说好话,人们多供奉果糖和各类食物。
    老南京人祭灶用的灶糖是用饴糖和芝麻捏成的薄薄的、两头起翘的元宝形果糖。
    关于灶糖的制作,《金陵岁时记》中有记载:“灶糖,惟吾乡始有。其式如元宝,以芝麻和糖焙焦之,为金,以麦糖揉之为银。供祀灶神,祝家富也。”
    南京民俗学者陶思炎在《南京民俗》一书中谈到,送灶的前后,南京人还有掸尘的习俗。各户人家把家具、杂物堆放在房屋的中央,把鸡毛掸子绑在竹竿上,清扫屋面的梁柱、墙角、墙壁上的尘垢和蜘蛛网,对门窗、家具、地面及一切角落也加以彻底清扫。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随着小寒的到来,年的味道将愈来愈浓,身在异乡的人开始收拾心情,整理一年的行囊,准备回家过年,而家里的亲人则开始忙着备置各种年货,期盼着远方的亲人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