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8:48:02来源:互联网
证监会公布了2022年的执法成绩单。
证监会最新披露信息显示,2022年全年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通报线索123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总体来看,案发数量持续下降,办案质效明显提升,“严”的监管氛围进一步巩固,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
具体来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类案件多发势头得到遏制,总量下降明显;信息披露、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保持在高位,体现出了注册制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市场生态的变化以及监管重点的转变。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注册制改革打开了上市的大门,但绝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要求,证监会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零容忍”,强化监督检查和稽查执法联动,依法严肃追究发行人、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违法责任,切实提高违法成本,督促其各司其职,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执法成效显著,监管从严态势不变
2022年,证监会稽查部门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行为,查办案件的总体数量已连续4年下降,证券违法成本显著提高,重大违法案件多发频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生态全面优化,资本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案件办理情况和主要特点有五方面:
一是内幕交易多发势头得到遏制,但知情人违规交易仍时有发生。
二是操纵市场案发总量下降,但组织化、团伙化特征更趋明显。
三是财务造假仍有发生,违规手法隐蔽复杂。
四是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保持高位,部分主体失职缺位问题突出。
五是特定领域案件仍然易发,违法行为打击效果显著。
在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类案件方面,证监会全年办理内幕交易案件170件,同比下降15%。但“靠内部消息炒股获利”的市场陋习仍未根除,并购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发领域。从涉案金额看,部分案件违法交易金额较大。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收购方利用多个他人账户实施内幕交易,交易金额数亿元。有的涉案人员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存在密切联络接触,信息公开前突击买入相关股票近亿元。从涉案主体看,内幕信息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有的上市公司董事知悉公司筹划重大重组后买入相关股票,信息披露后卖出获利。有的上市公司子公司高管知悉公司将进行重大投资,使用本人及配偶账户内幕交易获利。从交易行为看,内幕交易“窝案”、避损型交易时有发生。有的国企高管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刺探上市公司重大信息并与他人合谋内幕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披露巨额预亏、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重要信息前卖出股票规避损失。
全年办理操纵市场案件78件,同比下降30%,案发数量逐年下降。第一,上市公司内部人联手操纵团伙炒作本公司股价现象仍然存在。全年对十余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内外勾结操纵市场案件立案调查,有的与操纵团伙签订伪“市值管理”协议,并提供人员、资金及证券账户等参与操纵;有的组织多个操盘团队通过对倒、虚假申报等手法拉抬、维持公司股价,并约定收益分成。第二,利用新模式、新技术增加操纵行为隐蔽性。有的利用股票市场和场外市场、衍生品的联动关系实施操纵,非法获利超亿元。有的与股市“黑嘴”串通,通过直播间、微信群等方式诱骗投资者集中买入,借机反向卖出获利。有的利用云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等互联网新技术隐藏交易主体,干扰案件调查。第三,惯犯累犯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操纵市场违法主体曾被证监会调查处罚或移送公安机关,有的在取保候审期间继续组织他人实施操纵,有的多名惯犯累犯相互串通,交叉频繁作案。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即便操纵手法多么的隐蔽,也会在从严的监管环境中露出马脚,受到相应的惩处。”杨德龙指出,这也给更多试图挑战监管边界的市场各方提了个醒,切莫干违法违规之事,伸手必被抓。
杨德龙表示,这几年内幕交易案、操纵市场类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市场各方敬畏之心逐步形成,监管从严成为了市场常态,对违法违规者形成了震慑力。
财务造假手段隐蔽,中介机构违法案件处在高位
全面注册制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由市场判断公司投资价值,审核理念由审出“好公司”向审出“真公司”转变,市场准入理念的革新必然催生包括稽查执法在内的事后监管机制变革,监管重点也更多的侧重到发行人是否如实、详尽的披露和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方面。